由《主場》分析網媒Business Model(見習律師 柏志清) - 柏志清

由《主場》分析網媒Business Model
(見習律師 柏志清) - 柏志清

《主場》的問題,也是《蘋果》近10年的老問題。主宰免費網媒生死的基本公式,是每篇文章帶來的收入是否大於每篇文章的成本,這亦會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假設《主場》的編輯時薪50元,當他用上30分鐘甚至更多去審批以及修改一篇博客的文章,或創作《主場》自家的內容時,一篇文章的流動成本(variable cost)就是25元。在互聯網世代,一篇文章值不值25元?有所值,有所不值。重點是這篇文章的能夠帶來多少收入,這則取決於該文章對讀者有多少關聯性(relevance),以及它的「壽命」有多長(period of relevance)。
文章所謂是否有「關聯性」,白一點說就是有多少人想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有多吸引,計量的方法就是眾所周知的 Pageviews 以及 Unique visitors,亦可以把length of stay也算在內。一篇文章的relevance,在乎(1)在Google等搜尋器找相關關鍵詞時候是否找得到(SEO),以及(2)在社交網路是否做到病毒效應(go viral)。 假如我搜尋「馬賽」,Google的開頭是否找到《主場》有關馬賽的文章?SEO方面,《蘋果》是做得非常好的,可以說是Google的寵兒,但是《主場》則弱得多,當然SEO是另外一個非常高深的學問,這是後話。 至於文章能否go viral,遺憾的是《主場》甚至《蘋果》這類新聞媒體天生的弱項。YouTube歷史以來最viral的短片是兩個英國兒童咬手指的無聊短片,總得到超過5億次瀏覽。然而,高質媒體如《Economist》對時評深入分析的短片,縱有國際政經猛人撐場,往往只會寥寥三兩千的瀏覽量。
至於文章的「壽命」有多長,意思即是一年後,這篇文章還會有人想看嗎?網媒的致命問題是,一篇深入分析政改方案的文章,甚至是八卦而juicy的文章也好,過了兩個星期,已經outdated了,對讀者來說,再也沒有任何娛樂性以及實用性(Utility)。 因此,一個奇怪卻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外國出現大量「內容農場」(Content farm),例如Wikihow.com或2005年以4億美元賣盤的About.com。這類網站的內容不外乎像「如何打領帶」,或「應該分手的8個情況」這類實用性內容,卻又每個月增加數以萬計的同類型新文章,因此永遠它們的內容壽命非常長,往往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而且往往都能在Google搜尋得到最有利的位置。
《主場》的死因,除了因為政治因素,亦是因為從基本公式來看已經崩了盤。傳統的網媒如《主場》都是做新聞的,遺憾的也是「關聯性」低而文章「壽命」亦十分短暫。《蘋果》有本身豐厚的資源,加上集團銳意打造成半家科網Start up而兼做Production house以及App developer甚至打入手遊市場,則能把《蘋果》網上內容部份保住。
從這個角度看,《蘋果》的轉型得到像特區政府愛說的「階段性成果」。 值得借鑑的成功例子,也包括美國的科網博客《Techcrunch》,它獨特的Business model,囊括驕人的廣告銷售成績以及定期的收費聚會,主要是建基於《Techcrunch》做到最優化的內容細分,有高質素而集中的讀者群,以致它的內容能帶來的收益遠比一般內容式網媒多。
總結來說,網媒報道新聞,為讀者捍衞知情權實在是讀者的福份。但是,要做有錢賺或起碼Commercially viable的網媒,思維必須能打破傳統新聞人的包袱,肯做以往不肯做的,把互聯網的遊戲規則玩得淋漓盡致,則有一線生機。

柏志清
見習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