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曾進行脊髓減壓手術病人,在仁濟醫院留院期間患上嚴重褥瘡,去年10月因褥瘡感染引起併發敗血症去世。家屬質疑仁濟醫院疏忽照顧及隱瞞病況,令病人褥瘡惡化最終致死,屬嚴重疏忽,將向醫委會投訴。
84歲的袁忠根前年底進行脊髓減壓手術,須長時間卧床休養,去年1月因發燒及尿道炎由救護車送到仁濟醫院留醫,23日後出院。但護老院駐院護士發現,他背上近臀部長有三個褥瘡,深可見骨並有膿,經醫生檢驗後確定為第四期褥瘡,即時到港安醫院求醫。經八個月四度入院治療,袁忠根去年10月因褥瘡感染引起併發敗血症去世。
惡化成第四期「不尋常」
兒子袁孝治昨稱,入院時仁濟已知父親背上有一脫皮的小傷口,「我問佢(護士)有冇跟進,佢答我有跟進有進展」,但直至出院時院方從無提及傷口已惡化成褥瘡,「個瘡大到可以放小朋友拳頭入去,成個袋咁」。
袁孝治曾要求院方解釋不果,後又投訴至醫管局公眾投訴處理組,始收到對方回信,稱仁濟已在調查中就事件道歉,又表示因袁忠根不合作,有6日未有翻身及護理背部傷口,致令治療效果不佳及病情惡化。
袁孝治直斥有關說法荒謬,指父親身體虛弱無力反抗,因背痛亦已「痛到嘢都唔識講」。住院期間每日到醫院探望父親的大女袁小蓉表示,當時是新年假期,從無見過醫生巡房,又引述病房護士稱「叻人(醫生)都放晒假啦」;為父親買的兩包尿片,「出院竟然仲有一包半」,認為仁濟未有適當護理。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稱,即使病人反抗掙扎,醫護人員亦應不厭其煩多次清洗護理傷口,有需要時要採取束縛手段,褥瘡惡化成為第四期是「不尋常現象」。另一名協助家屬的立法會議員何俊仁指事件性質嚴重,或涉醫療失德,擬向醫委會投訴。
仁濟醫院發言人表示,病人入院時發現飡骨位置有5厘米乘8厘米壓瘡,已安排治理,但鑑於病人體質及未能完全配合護理過程,壓瘡面積增大至8厘米乘12厘米。仁濟曾建議出院後安排社康護士跟進,但病人因護老院有駐院護士而拒絕。
發言人又指醫管局公眾投訴委員會曾調查事件,同意仁濟有為病人提供適當治療,有關投訴整體並不成立,而仁濟亦已為未有在病人出院時向家人清楚講述病人情況轉差向家人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