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鞋「街」不再?改名功臣好無奈

波鞋「街」不再?改名功臣好無奈

波鞋街,自80年代成名,「規劃」這條街的幕後功臣,其實只是幾個鞋舖老闆。今年83歲的湛淦樞,皮鞋小販出身,大膽租舖轉營賣波鞋,賺到第一桶金;彭漢釗,40年前租舖起家,如今在波鞋街擁有18間分店。四年後,奶路臣街及花園街的十字街頭,將建成一幢「運動用品城」;街的概念被搬上商場,有老闆擔心,會扼殺波鞋街的商戶。
記者:鄧玉燕 攝影:江俊豪 朱家駿

湛淦樞望著舊日波鞋街舖位,依然心酸,皆因他本想兒子接棒鞋舖,但重建令他不得不賣舖。

60年代鞋販發跡

看見湛淦樞腳上那雙舊波鞋,勢估不到他60年代已經賣鞋。期時他由小販做起,「打份工只夠糊口,我住籠屋,又熱又嘈,逼住你諗辦法做小生意。」80年代皮鞋沉寂,他趁勢租舖賣波鞋,高峰時期一天賣過百對。

波鞋街令他賺到第一桶金,1994年,湛伯豪擲2,000多萬在波鞋街買地舖;2009年遇著重建,賣舖予市建局時,已升值近四倍。但湛伯依然心酸,因為自己奮鬥出來的事業,本想交棒兒子。「辛苦捱到多少,邊去到大商場,淨係租啲小舖,先有機會俾我創業。」小人物的波鞋街發跡史,或者在90年代已成絕響。

幾個人命名波鞋街

Fulvo(富豪)那塊招牌,究竟從哪一年起掛到波鞋街?創辦人彭漢釗都說不太記得,「76、77年左右,一間舖月租7,000元,後來再續租已經係萬二、三元。」80年代後期,幾個波鞋舖老闆,惟恐客人感覺混亂,希望與附近的女人街市集區分,「於是我哋就同員工一齊叫呢度做波鞋街,希望人哋容易記、容易投入。」

「就好似秋葉原全部賣電器,人哋得,點解我哋唔得?」彭生提起當日投資波鞋街,一臉自豪;他更預計,商場落成後會更暢旺。早前鄰近舖位賣出,售價已達1.8億。彭生擁有波鞋街四間舖,加上整幢舊樓作寫字樓及貨倉,絕對是豬籠入水。

傳聞波鞋街由數個龍頭鞋舖:允記、Fulvo、芝加哥及多倫多四分天下。彭生解畫道,「四大集團只係籠統,其實都有十個八個老闆。例如專賣波衫嘅興發,都係特色舖頭。」40年來波鞋街憑著舖頭種類多,每間舖又專門,揚名世界。四年後,奶路臣街及花園街的十字路口,會落成一幢26層高的商住大廈,「打造」運動用品城。市建局承諾,商場落成後五年內,會優先租舖予原有運動用品舖。彭生坦言:「個商場有好大吸引力,如果佢銷量好,其他細鞋舖會好辛苦。」商場和億元地舖,何嘗不是地產投機的產物?波鞋街又應該如何走下去?

當年預見波鞋街旺景的彭漢釗,憂慮商場進駐後更旺場,小商戶將頓失生存空間。

彭漢釗於70年代進駐波鞋街開舖時,已請來陳伯祥、譚詠麟等紅星剪彩,又贊助譚炳文、盧海鵬等明星球衣。

1989年Fulvo鞋舖一景,期時波鞋仍放在櫥窗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