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鞋街回帶 波友漫畫家嘆褪色

波鞋街回帶 波友漫畫家嘆褪色

7、80後的成長片段中,一定有過這樣的一幕:戰戰兢兢走到波鞋街,要買最潮最獨特的波鞋;直面林林總總的波鞋,卻一臉茫然。幾番掙扎,你買下一對鞋,其中一個原因是「波鞋街睇唔啱,第二度都唔會睇啱」。香港人從前會去波鞋街尋寶,去逛櫥窗;但近年自由行多了,漫畫家和波友慨嘆漸波鞋街失特色,你有發覺它「變味」了嗎?
記者:程詩敏 鄧玉燕 攝影:朱家駿 江俊豪

50年代彌敦道近奶路臣街,還是書店林立;70年代中,隨著奶路臣街的域多利戲院拆卸,大量鞋舖及運動用品舖進駐。「嗰時我讀中二,當年波鞋街唔叫波鞋街,係賣體育用品,如獎盃同運動衫等」漫畫家甘小文第一件在波鞋街買的東西,是一條體操褲。那時波鞋街和前衞二字,沒有太大關係。

50年代彌敦道可見書店和食店林立,右邊橫街是奶路臣街

1982年全民世盃

1982年,無綫未有收費台,當年的西班牙世界盃,首次直播全部賽事,讓香港人頭一次目睹世界級足球的亮麗,帶動7、80年代運動熱。波鞋舖Fulvo(富豪)創辦人彭漢釗回憶波鞋街萌芽時,正值是小孩放學都去打波踢波的年代,「細路去邊踢波?麥花臣(球場)同伊館(麥花臣室內場館),籃足球都喺度,呢個就係花園街嘅先天條件,吸引年輕人。」

由早期運動用品舖賣健身器材、各式運動用品、雜貨,到差不多清一色賣波鞋,彭生說「運動用品生意開始跌,有咩一年四季,每日都賣得出?唯一就係波鞋。」先天有利位置,加上老闆們的生意頭腦,波鞋街由穿皮鞋的老土阿叔,變身為波鞋潮童。90年代名牌球鞋興起,波鞋街店舖每天顧客數以萬計。

不過香港人已經鮮會到波鞋街尋寶。足球愛好者阿崙說:「以前款式反而會多元化啲,入每間舖都有唔同嘅嘢睇,依家睇嚟睇去都係類似嘅嘢,你可能去朗豪坊、圓方啲運動舖都睇到心水,唔駛嚟波鞋街。」甘小文也說「重建之後,會唔會係我哋種感覺?對我哋呢代,唔係。可能有一個大玻璃幕牆,可能變得好機械。」

香港品牌山打皮鞋在彌敦道的店舖,80年代起皮鞋式微,波鞋由功能鞋變成日常潮流

甘小文回憶70年代波鞋街只有運動用品舖,自己第一件買的東西是體操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