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月國務院推出《「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將《中英聯合聲明》重新演繹,當日參與聯合聲明簽署的元首、領導已先後辭世,而唯一一個見證整個中英談判過程的香港人亦於本月25日離世。他就是時任香港政府傳譯組首席繙譯的鄭仰平。他尊重職業道德,對中英談判內幕守口如瓶,談判的歷史真相亦隨他的離去湮沒。他曾說過:「我們中英雙方的繙譯在談判桌上,是最能了解雙方思想的人。」鄭於周五在南昌去世,享年85歲,昨日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及火化。
記者:張婷婷 倪清江
鄭仰平的太太耿燕昨向本報表示,幾年前鄭曾經出現腦溢血的情況,須長期卧床,不時肺部出現感染,去年身體欠佳,今年情況更差,最近血壓下降,於25日早上離開,享年85歲。
耿燕表示,丈夫沒有遺願,不想給別人負擔或留甚麼話,對生死看得很平淡,深信人總要走,只要大家互相相愛、子女好便無牽掛。家人亦沒有打算出版紀念書刊,或在香港辦悼念活動。
毋須事先筆譯成佳話
鄭在上一段婚姻有四名子女,分別在英國和馬來西亞等地定居。他病重時,子女每年都會來南昌看他兩三次。昨日的遺體告別儀式上,鄭的子女、英國和香港等地的海外朋友都有出席,遺體隨後火化。
已退休的《蘋果日報》前社長董橋曾在BBC工作,與鄭是朋友。對於鄭的離世,董橋表示:「我只想說鄭仰平一生用功,早年苦練即時傳譯,練到有了把握,在倫敦BBC中文台報新聞,乾脆拿着英文原稿對着麥克風用中文播報,不必事先用筆翻譯成中文才上去誦讀譯稿,傳為譯壇佳話。我是後輩,入傳媒一行視鄭公為楷模,馬首是瞻。中英為香港前途談判多年,他是首席傳譯員,貢獻非凡。鄭公謝世,香港朝野應該追念他,銘記他為香港五十年不變做出的努力,尤其在今時今日香港政局風雲變幻的時刻:當年中英雙方的承諾一字萬金,不容扭曲,鄭公是兩國權力走廊上的見證人!」
守口如瓶 有職業道德
《蘋果日報》前總編輯鄭明仁表示,早年任《成報》採訪主任時認識鄭仰平,對他印象深刻,「好口密,守口如瓶,撬極都唔開」。他指由於鄭仰平知道很多中英談判內幕,又陪港督出入,不少記者都想追訪他套料,但都被鄭拒絕,相信鄭是基於職業道德,對他不能撰寫回憶錄感到可惜。
時事評論員李鵬飛早年與鄭仰平有接觸,他形容鄭為人沉默寡言,甚少說話,「中英談判都換咗幾個首席談判人,但傳譯都係佢,可見佢受信任。佢乜嘢都知,但守得好緊」。他表示英方曾在回歸前,詢問鄭是否想移居英國;他相信以鄭對工作的態度,留下內幕資料的可能性不大。自97後,李與鄭未有聯絡。
鄭仰平中英雙語了得,也懂普通話,但李鵬飛憶述,鄭有次被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的陝西口音普通話難倒。那是1978年,李鵬飛以立法局議員身份聯同行政局議員到廣州訪問,出席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所設的晚宴。李鵬飛說:「習仲勛普通話帶陝西口音,考起鄭仰平,所以佢叫我幫手做繙譯,仲講笑叫我做埋呢行。」李表示,麥理浩北上見鄧小平,都是由鄭當傳譯。
牛津大學出版社曾為鄭出版《不在香港的日子》,負責人林道群表示,很多人期待鄭寫回憶錄,但他守口如瓶,「乜都知,但乜都唔講」。他形容鄭是一個正直、獨立的人。
鄭仰平簡歷
1929年:香港出生,7歲到上海入讀嶺南學校;1948年,高中畢業,入讀廣州中山大學學醫
1950年:移居澳門與家人團聚,中斷大學教育;到香港在港台做技術輔助和雜務工作
1960年:考上印度新德里電台當中文播音員
1965年:英國廣播公司電台從事繙譯及廣播工作
1972年:回港出任港府傳譯組首席繙譯,經歷立法局首次以中文讀出會議發言,以及中英前途談判
1985年:陪同當時港督尤德夫婦應時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邀請赴江蘇省訪問,邂逅耿燕
1987年:離開政府後,到美國加州蒙特瑞國際學院翻譯系任教,翌年轉到台灣輔仁大學任教
1990年:回港任《明報》英文版總編,同時在港大、中大、城大、浸大的翻譯系任教,並兼做各類會議的同聲傳譯工作
2005年:宣佈退休;翌年移居北京,多次因腦出血在醫院搶救
2014年7月25日:上午9時40分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去世,享年85歲
資料來源:《不在香港的日子》及本報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