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年輕及體重正常也會患上糖尿病,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兩成糖尿病個案為早發性,平均發病年齡僅33歲,當中三成人更屬體重正常。這類年輕患者會提早20年出現併發症如心血管病及末期腎病,每三人就有一人60歲時出現嚴重併發症或死亡,有少年發病患者抗病十多年後,於33歲因器官衰竭早前死亡。
記者:嚴敏慧
中大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於1995年至2009年間,分析本港逾萬宗糖尿病個案,發現兩成個案屬早發性,即40歲前確診,當中逾九成患二型糖尿病。59%有糖尿病家族史。早發病人病情控制亦較差,只有30至50%病人治療達標,55%及74%人有高血壓及血脂異常,但過半數人未有治療。
併發症提早20年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陸安欣表示,不少患者不接受自己早發病,未肯以藥物治療,結果早發性病人確診五年後出現併發症比率偏高,36%病人有蛋白尿、腎衰竭,23%人出現視網膜出血或糖尿上眼,16%人有神經病變。相對遲發病者,併發症提前20年到來,患心血管病及末期腎病風險分別高48%及35%,每三名早發性患者於60歲時,便有一人出現嚴重併發症或死亡。
與遺傳關係密切
該學系講座教授陳重娥指,醫學界仍未確定糖尿病早發成因,相信與遺傳關係密切,當患者家族致病基因很強,即使沒有肥胖此高危因素,也會在年紀較輕時發病。這些患者未必有病徵,很多時因家人患病,驗身時確診,少數個案更於3至5歲已確診。若父母其中一方或兩人皆患病,子女患病機率將增加三至六倍。
現時每五名確診病人就有一人為早發性,有關比例持續上升,預計2030年早發個案將增加兩倍。陳表示,遺傳以外,不理想生活模式如經常大魚大肉、工作繁忙導致缺乏運動等,也會增加提早患糖尿病風險,呼籲市民應保持健康生活習慣,若有家族糖尿史人士,應早於30歲左右定期檢測,及早發現問題,把握黃金五年治療期,嚴控血糖、血脂及血壓,胰島素功能有望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