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ree or not for free?」在媒體行業,尤其是新媒體行業,that's the question。
我是屬於資訊不能收費的一派。別誤會,我不是資訊的共產主義者。我肯定資訊有價有論;快人一步的資訊,有價;度身訂做的資訊,有價。可是,新聞和評論,屬一般性的資訊,時間值跌得極快。從前所謂跑新聞,快一天已經叫贏了獨家。今天,獨家新聞的價值,只有半小時。在這種超激烈的競爭當中,快已經不是賣點,而是最基本的要求。單憑滿足最基本的要求,是沒有條件去收取任何溢價。
「報紙不是收費媒體嗎?」對,報紙收錢,是因為要翻版報紙的代價太大。假設今天大家手上這份《蘋果》賣一百大元一份(又假設閣下對《蘋果》是如此厚愛),信我,坊間一定會有翻版《蘋果》,而《蘋果》亦肯定不會設有網上版。事實上,九十年代北美,剛移民海外的港人思鄉病發,有人連影印版的《壹週刊》也願意用真金白銀去買。稀有令價格上升,價格上升吸引競爭,這是經濟的常識,也主導了媒體的運作。原則上,收費媒體可以收取的費用,不可能高出複製和發行資訊的成本,否則只會造就文字盜賊。
「普及又沒有時間值的資訊,真的不收費嗎?」Never say never。像維基百科,就是普及又沒有時間性的資訊,也有好心人願意捐款支持。但是要知道,維基百科的模式,就是預算了有大量的free riders,只有少數的善心人。以香港市場的規模,我很懷疑有沒有足夠的質量去促成另一個靠捐款維持的新聞資訊平台。
「在街頭賣唱又籌得到一百幾十吧!為甚麼新聞資訊又不可以靠收費運作?」街頭賣藝,過後就沒有得再欣賞,那就是當刻享受的時間值。我覺得,像主場般的新聞平台,不是沒有business model,但是要因應「網上資訊零邊際成本」的特質而有所調整。簡單一點,就像這個年頭的歌手,靠網絡走紅,然後開演唱會賺錢;賺的未必是大錢,但消費者卻得到了價值。無錯,這既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差的年代。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