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歷史是蝴蝶效應,百年前的8月1日,德國向俄羅斯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4日,英國向德國宣戰。香港當年作為英國殖民地,也參與戰爭,10名港警陣亡;警隊人手緊絀,港府成立輔警前身的後備警隊。戰後連串大罷工,本地華人警察對同胞執法不嚴,港英政府於威海衞招募警察。特首梁振英的父親梁忠恩因此來港。
記者:蔡元貴
61港警赴英國參軍 10戰死
今年是一戰百周年,歷時四年的大戰,香港人也有參與。政府文件顯示,香港最少有264名居民被徵召到英國參戰,包括61名警務人員及小量公務員,都是英籍為主的歐洲人。戰爭沒有在香港爆發,但仍對社會帶來震盪。
從一幅香港警察抵達倫敦報到時充滿笑容的照片看,這些英籍港人當時並未意識到戰爭的可怕。根據政府文件,截至1917年底,共有61名香港警務人員被徵調往英國參戰,當中10人陣亡,文件詳細列出各人的姓名、階級、職號及陣亡日期。換言之,每6名參戰的港警,就有1人回不了香港。
原有警力被抽調,港府急忙招募後備人員補充。警察歷史收藏學會會長林建強指出,一戰對香港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輔警的誕生。他蒐集得的官方資料顯示,1914年10月27日,戰爭爆發後兩個多月,立法局便通過《特別後備警隊法案》,賦權政府成立特別後備警隊。
截至1915年12月31日止,特別後備警隊的人數有476人,當中191人為中國人。文件顯示,由於後備警隊運作有效,讓港英政府可以再騰出33名正規警隊人員前往英國參軍。至1916年底,再有20名隸屬於消防隊的歐籍警務人員前往英國參戰。這些空缺最初由警隊抽調人手填補,但他們不諳消防工作,亦影響警隊運作。於是港府又成立志願消防隊,由後備警隊成員組成,人數21人。
根據警務處網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外籍警官離港參軍,其中10人在西線戰事中陣亡,其他許多人再沒有返回香港。在這段期間,政府召集平民加入警隊,共有352人經過宣誓儀式,獲委任為特別警隊,組成特別後備警隊,並依其國籍,分別編成英印籍、華籍與葡籍三個大隊。
戰後五年豎和平紀念碑
林說,這就是輔警的前身。他指出,一戰期間,香港罪案數字未見顯著上升,證明後備警隊仍能維持治安。文件顯示,後備警隊負責日常巡邏,時間是黃昏6時至午夜12時,他們分兩更,每更3小時。
一戰在1918年11月11日結束,香港政府隨即在兩日後舉行停戰慶祝日。林建強蒐集了多張紀念明信片,展示了當年慶祝和平活動的歷史圖片。其中一張明信片展示的建築物,便是現時位於中環遮打道的和平紀念碑。紀念碑於1923年豎立,原為紀念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殉職的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紀念碑同時用以紀念在兩次大戰中殉職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