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份創辦的新媒體執笠,第二日卻要向舊媒體交稿,未試過如此考人的一篇寫作(如果閣下手執的是死樹版,就加倍諷刺)。主場要說的,已在告別公告交代晒。以下是自己經驗的幾點總結,希望對後來者的摸索,有點幫助。
主場結業,不代表新媒體冇得做,或者舊媒體先有得做。新舊媒體,面對的挑戰未必全部一樣,但肯定有好多相同之處。生存與否,與其分新舊,不如以包袱有幾重,經營有無方,和底子有幾厚來衡量。
成本兩大類,一是製作,二是發佈。facebook流行,把發佈成本壓到好低,尤其是新進媒體。fb有幾流行?前fb時代,好多流量是用戶直達網站,靠的是網站品牌。後fb時代,變成好多流量經fb轉介。
政治資本需求不跌反升
新聞媒體,好多有兩大部份,一是文章,二是報道。文章對媒體來說,一般成本不高,尤其是博客文章,作者不求財。既然博客文章的製作和發佈成本好低,要維持一個集合有捧場客的博客的網站加fb page,相對容易,總有人做。
博客文章的問題,在於質量上,尤其是量,媒體好被動。媒體主要的收入,仍然靠廣告。廣告收入的單價,對量敏感,零售好難做,要批發。要以一盤生意來做,量的控制不能少。一個常見做法,是加入自家報道。
報道製作,就算是策展,都要起題,要配圖,要取捨,要定調,成本往往比文章高一截。於是,要維持一個有新聞報道、網站加fb page,相對困難。軟件開發,要慳錢,一個方法,是開放給公眾有心人參與,一人在閒時捐些少時間幫忙。問題是,一個程式,有效期以年計,一篇報道,有效期可以低至以小時計。分秒必爭的事情,等人得閒的模式不容易做到。
經營新聞媒體,資金固然需要,但講到尾,現在網上搞比以前的印刷媒體低好多,擁有足夠資金的人肯定不少。至於人脈和技術,只是內涵變,無話明顯高了定低了。但政治資本的需求,卻無因為科技發展而降低,在政治高氣壓的時勢,不跌反升,而且政治資本難以量化,夠不夠,連自己都可以錯估。搞以香港為市場的網上媒體,面對市場小廣告價低的問題。
搞新聞的,事情更加複雜。主場新聞選的路,只是眾多可能的其中一條,我信,會繼續有人試,有人倒,最終有人摸出路來。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