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陸的炮火煙消雲散之後,遙遠的香港才感受到戰爭慘痛。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尾結束,亞洲隨即出現糧食供應短缺,通貨膨脹,演變成為1920年代的罷工潮。由機器工人到海員工運,以至省港大罷工,工人戰爭歲月比一戰還要漫長。
一戰主要戰場在歐洲,農地遭嚴重摧毀,影響糧食供應。俄國亦在一戰後發生內戰,糧倉烏克蘭漫天烽火,農民無法耕種,世界糧食的供應無法恢復正常。在亞洲,日本率先爆發「米騷動」,據說有1,000萬人因為米價暴漲而參加暴動。日本政府大量向外採購稻米,引致亞洲米價也激升,香港也遭殃。
專門研究香港工運歷史的梁寶龍說,米價在1918年飛升,一位保良局廚師的月薪(7元),僅可買得一擔米。至1919年7月,灣仔、油麻地等全港米舖都湧現搶米潮,需要警方出動鎮壓。
1919年12月,首飾業工人率先罷工,要求加薪以追上物價。1920年4月,香港華人機器會提出要求加薪40%,遭資方拒絕,工人拉隊返廣州。梁寶龍說,參與罷工人數多達6,000人,來自船塢、電燈及電話等公用事業,牽連重大。
政府一度宣佈戒嚴
首飾業及機器業工人的勝利,激發起海員的工潮。1922年1月,香港海員不滿工資刻薄,聯結起90艘輪船的1,500名海員集體罷工,一起離船上廣州休息。海員罷工演變成全港工人大罷工,港府隨即宣佈戒嚴令,香港市面陷於癱瘓。據當時的報章統計,參與罷工的工人總數超過12萬人,佔當時的香港總人口超過四分之一。
因為一戰而衍生的工潮,至此告一段落。至1925年,廣州及香港25萬名工人參與的省港大罷工,與一戰並無關係,但歷史一環扣一環,梁寶龍指出,如果沒有機器工及海員大罷工的預演,省港大罷工未必能如此團結及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