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媒體「主場新聞」被迫結束運作以後,其中一位創辦人梁文道先生公開說香港當前的形勢「很大鑊」,敢言的言論平台越來越受打壓限制,快要跟中國大陸的情況差不多。梁先生經常穿梭中港,對內地的傳媒生態、言論空間有細緻的觀察及深入了解,他在「主場新聞」倒下的時刻發出這樣的慨嘆,顯示香港新聞、言論自由實在受到空前威脅,空間不斷萎縮,變成像大陸那樣有口難言,有話難說的惡劣狀況已不再是杞人憂天,而是逐步逼在眼前的現實。
宣佈「主場新聞」停止運作的蔡東豪先生在聲明中沒有明言面對的是甚麼樣的壓力及困難,但從近期整個政治氣候全面收緊,北京及建制派全力反擊、施壓的陣勢來看,作為「主場新聞」經營者的蔡先生受到的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再加上政治冷鋒下市場被扭曲,受歡迎、有大量讀者、用戶的傳媒只要不聽話就難以招徠廣告,商業上根本沒前景可言。在政治、經濟雙重壓力下,「主場新聞」於是被迫結業,而只要壓力持續,其他敢言的傳媒也大有可能一個一個倒下,令市民發聲的空間越來越狹窄。
事實上北京不單在新聞、輿論戰線動手,在政治及行將拍板定案的政改問題上同樣全面出擊,軟硬兼施。硬的包括放手發動群眾,動員建制派及親中政團搞「反佔中」簽名運動,希望從聲勢上壓過6.22公投及7.1大遊行的聲音,掩蓋市民對真普選的訴求。
硬的也包括對泛民主派議員及支持民主發展的重要人物不斷狙擊抹黑及惡意指罵,例如指責要求英國政府以聯合聲明簽署國身份關注香港情況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及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是勾結外國勢力、「賣國賣港」,就讓人不禁倒抽一口涼氣,清楚感受到抹黑做法的粗暴無理。要知道英國是中英聯合聲明的締約國,對香港的情況及前途負有不可推卸的憲制、政治與道德責任。李柱銘先生及陳太到英國不過提醒她的責任,不過要求中、英雙方尊重對港人的承諾,這有甚麼錯?怎麼能算是「賣國賣港」呢?
動員群眾壓力,對泛民主派議員及領袖進行「人格謀殺」,只是攻勢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則是軟攻,拋出一些溝通的姿態,擺出可以安排泛民跟中央官員會晤的態度,好像政改仍然有轉寰的餘地,仍然有得傾,好令泛民主派及支持真普選的市民不把抗爭升級。
然而,中央及特區政府到目前為此仍只是在擺出可以溝通的姿態,任何實質的會面安排都未有,可以跟哪些官員會面、具體談些甚麼內容更是全無頭緒。像這樣口惠而實不至的溝通除了敷衍及拖延時間,減輕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壓力外,實在看不到有甚麼作用。更令人不安的是負責政改工作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以及一眾護法如譚惠珠近幾天一再提出「袋咗先」的說法,又強調今次拍板定調的普選模式不會幾十年不變,還可以再修改。
但所謂「袋咗先」其實是種非常不負責任、馬虎的做法。首先,人大常委會還未定出政改框架,特區政府也未提出政改方案,在甚麼實質內容都沒有的情況下,希望市民「袋咗先」,形同要市民給政府開張空白支票,不管將來出台的是甚麼爛方案都照單全收,都要「袋咗先」。這不但荒天下之大謬,更是把市民視同羊牯。
而且,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須反覆討論思考,審慎處理,按民意民情及實際條件修正。特首普選是關乎政治體制變動、管治方式轉移的重大問題,更有必要多聆聽市民的意見,再逐步修正以免出甚麼差錯,影響整體管治。特區政府高層現在卻要求市民不要考慮太多,不問是否合乎國際普選標準,把政府的方案「袋咗先」,這不但不尊重市民的意見,更隨時令特首普選方式遠離市民期望,變成一場鬧劇。
當前香港情勢的確越來越惡劣,言論空間不斷收窄,政改難關重重,舉步維艱;北京及建制派的打壓更是無日無之。但言論自由是我們的生命線,民主及真普選是我們長期奮鬥的目標,不管壓力如何大,我們都不會畏縮,不會退讓。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