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常經過港九各商場,看到有不同主題的藝術展覽,這些展覽看似很有藝術色彩,但其實模式都是一樣。心想香港這個素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城市,甚麼時候開始變得咁藝術。記得念藝術的最後四年,我感到藝術在香港開始有人留意,身邊很多人會去看Art Fair或拍賣,大家主要不是欣賞,而是視為一種投資工具,看看能賺多少,叫我深感疑惑。
我想起2013年,在尖沙嘴天星碼頭曾出現一隻大型浮水雕塑,這項目由一間位於碼頭旁的商場主辦,邀請了一位專做外形像真、但比實物更巨大的雕塑的荷蘭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主理,他設計的黃色鴨仔Rubber Duck,之前已到訪過澳洲、新西蘭、美國、德國及台灣,這次,Florentijn Hofman為香港特別製造的16米高充氣巨鴨終於游到來香港維多利亞港!由於樣子可愛,大家那時每天在報紙都看到有名人、藝人及一家大細去碼頭跟巨鴨拍照,然後瘋狂地上載到臉書與人分享,連續多天,我的臉書更被洗版!另一邊西九文化廊也同期推出另一個藝術展。
引入藝術展吸引市民
巨鴨藝術展的成功,在社會掀起了一股熱潮。一些住在外國的朋友,都紛紛在臉書上留言,說要回港跟可愛的巨鴨合照。接着很多商場為了帶動人流及變成城中熱話,紛紛都引入藝術展去吸引市民大眾。各商場選取單一的元素,取較能讓普羅大眾接受的Art Figure為主,一下把Pop Culture推到高峯,以刺激觀眾的眼球為目標,把藝術的真正意義及多元性擱置一旁,藝術一下子變得單一及商業化。
上環PMQ元創坊最近亦投入熱潮,舉辦「1600熊貓遊香港.創意×保育展」1600隻熊貓是法國藝術家Paulo Grangeon於2008年的作品,以回收廢紙為材料,設計不同大小的熊貓模樣,再手製成全球野生熊貓僅存數目的紙糊藝術品,亦曾橫掃法國、荷蘭、意大利、瑞士、德國及台灣接近100個展點。原意是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喚醒人類保護瀕危動物,主題蠻有意思! 一連串的活動亦吸引了很多人去追看這個展覽,但是當中有多少人,真的有去留意及思考這些可愛造型作品背後的真正訊息?隨後隨波逐流地出現跟其他產品再Crossover製作的熊貓擺設及飾品,令整件事變得更商品化。
這些商場引入展覽只會考慮市場,不會全面了解藝術,亦沒有提升香港人欣賞藝術的意思。他們主導性地去選擇適合大眾口味的題材,卡通人物一定是老少咸宜的對象,就是這樣,大家由細到大很多可愛的Art Figure都紛紛進軍不同的商場,吸引人流,亦希望能刺激市民的消費意欲。這個暑假更是多到手指都差不多數唔晒,究竟是想主辨藝術展覽,還是利用藝術去包裝商埸的一種新的市埸及消費推廣模式呢?
其實留意到上述的兩個展覽都辦得不錯,但有沒有藝術價值就暫不討論。先說2013年Florentijn Hofman主理的黃色鴨仔Rubber Duck和西九文化廊也同期推出另一個藝術展,主題也是以充氣雕塑為主,大家不約而同會把兩個展覽互相比較,紛紛討論,這樣便變成一件事,一個有互動性的集體活動。雖然實質這些作品想帶出甚麼訊息未必每一個觀眾能理解,但起碼大家認知了輕而能浮起的新雕塑物料,而且不約而同有本地藝術家和外國不同地方的藝術家都有在選用來作物料。那個月算是香港西九文化廊第一次作一個藝術平台給大眾去探討當代藝術。
PMQ的熊貓展,拿着時間表去找熊貓,這個展覽模式算是在香港少見的。我很多朋友都要帶小孩去看而且還希望能收養回家,但以創意×保育來介紹我就覺得有點不合題。
我想分享一個我曾看過的一個展覽,幾年前我去了一個德國雕塑展,那個是一個德國小城市,我在火車站已看到了一本展覽小冊子,這個小冊子不單是介紹展覽的內容,背面附上一個地圖,就好像PMQ熊貓展,帶住地圖去找作品。城市不算大,我想都有一個大嶼山差不多,整個城市都放了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的作品,只要跟地圖便能找到要找的作品。我租了一部單車,用了三日時間才看完差不多70%的公共雕塑,當然有些我是找不到的,但看藝術的過程都是展覽的一部份。到最後我亦有走進市內的一個展覽館,裏面放了很多文件,全是介紹那年參展的藝術家的參展申請計劃書,很詳細,令我明白藝術家背後的一切。這個真是一個值得去欣賞的一個展覽項目。
電視霸權市民沒選擇
我們的香港,由80年代高度物質文明時代,也是香港電影業的黃金年代,記得以前到日本及韓國等地宣傳,我都能感受到觀眾對港產電影十分熱愛,程度可以相比現在香港人喜愛韓星的那顆心。但不知何時我們慢慢變成原地踏步,漸漸變成單一社會。電視霸權,市民沒有選擇,通俗雜誌,市民沒有要求,媒體本是日常傳遞訊息的渠道,應兼容文化及功能並存,但現在卻形成了只向一面傾的局面,文化及訊息形成不對比例,失去了社會養份的平衡。
我支持社會文化藝術多元化,也是時候讓我們認真思考怎樣正視文化多樣性。我同是獅子山下成長的香港人,我知道只要有心人繼續堅持,其實並不孤獨,有很多人陪你一起創造文化藝術多元化的香港。
【氣蘊生動】
撰文:葉蘊儀
九十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現為母親,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遊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本欄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