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上周五再傳好消息,分析期待產生「鯰魚效應」,但回看民營銀行在內地催生至少一年,最終3月才敲定五試點,及至上周才批出三個牌照,而實際成立還至少再等半年,意味前後最少兩年才見實質一步,誠意分有限,加上「吸水力」最強的阿里巴巴落榜,鯰魚激活作用成疑。
市場一直認為民營銀行可帶來挑戰,造就創新產品及利率自由化,但連試點與批出牌照也要相隔多月,且全數落戶融資壓力相對中西部少的沿海城市,加上存款保險制未建立,及監管指引仍在起草等因素,民營銀行最終成效與配套,恐仍需時間配合。
另外,阿里暫未見獲批牌照,官方解釋其籌備過程較複雜需時間準備。值得留意是,阿里獲批牌照若是時間問題尤自可,倘牽涉不想動搖中大型內銀優勢的考慮,則改革決心或大打折扣。
事實上,相對阿里以個人為目標客群,其餘三間獲批的民營銀行、如被指先勝一仗的騰訊(700)財團旗下微眾銀行,均有以「小微企業」為目標,觸動不了內銀客路。再者,市場一直指民營銀行相對內銀的弱勢,在吸納存款成本較高,惟阿里旗下餘額寶目前規模逾5,000萬億元人民幣,相對騰訊理財寶規模不足800億元人民幣,五試點中顯然以阿里吸存款的號召力最強,最有力搬走內銀「乳酪」。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