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白雙色的標誌,從今再也點不進,網站一去不歸,手機程式報廢,遺下只有一封告別信。營運近兩年,影響力穩步上升的《主場新聞》昨突然宣佈結束,創辦人蔡東豪傍晚在網站公佈消息,直言現時社會瀰漫一片白色恐怖,令他感到恐懼及困擾,加上巿場扭曲,廣告與影響力不成比例,收支至今未平衡,只得結業,他在信末說,「我實在盡了力,也只能走到這麽遠。」
記者:張嘉雯 溫婉婷 王家文
《主場新聞》2012年成立,創辦人包括蔡東豪、文化人梁文道、中策組前全職顧問劉細良和網上書櫃創辦人宋漢生,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以美國《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為師,擅長綜合、分析及「策展」新聞資訊,以精簡的infographics為賣點。兩年前籌備開網時正值反國教風潮,提早於7月28日誕生,原定明天就是兩周年。
過境提心吊膽 家人感壓力
昨日下午約5時,蔡東豪在網站刊出告別信,開宗明義表示網站要結束,以「我恐懼」、「我誤判」及「我愧疚」為分題,解釋結束營運的決定,直指對目前的社會環境感恐懼,「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不是陌生,而是恐懼」。
上月參加「毅行爭普選」的蔡東豪提到近日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抹黑、被翻舊賬,他沒透露有否類似遭遇,只說「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他亦感壓力,又說自己經常往返內地經商,「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其家人也感到壓力,「終日替我擔心」。他又指自己錯判形勢,雖然網站每日有30萬人次瀏覽,但「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主場新聞的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他認為香港現時不單價值觀扭曲,巿場也扭曲,「從生意角度,《主場新聞》實在看不到曙光。有人問我,《主場新聞》有沒有出現抽廣告情況,答案是沒有,從未落,何來抽?」
他在文章中流露出失望,「我的恐懼及誤判,源於我曾一度相信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心以為可做一個關心香港的公民、一個相信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了」。
外媒關注港新聞自由受壓
蔡東豪昨只發表告別信,沒有回應傳媒查詢,網站內的新聞及文章則全部隱去,在告別信刊出約兩小時後,兩個手機應用程式也相繼停止運作,不少網民對《主場》停運感震驚,直言「香港已死」、「還我主場」。BBC中文網、台灣三立、《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多個中文媒體均有報道事件,有台灣學者指香港自由被中共打壓的速度驚人,呼籲台灣人團結起來,不要蹈港覆轍。
創辦人之一梁文道透露,蔡在一年前已經提出廣告收入的問題,「佢話其實唔對路喎,咁樣做落去,我哋有影響力,hit rate又唔差,unique viewer啲數字又升緊,咁冇理由個廣告係咁呀。」他指蔡東豪特別聘請員工招攬廣告,但結果不理想,相信和《主場》的政治立場有關,「佔中呢啲議題,除咗《蘋果》就係《主場》,唔打《主場》打邊個呢?《蘋果》咁established都俾人抽廣告,《主場》仲喺度等緊(廣告收入),點等呀?」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對《主場》結束表示震驚及惋惜,認為近年由於主流傳媒受打壓,網絡媒體及民間記者成為香港重要的第五權,《主場》是其中的表表者,《主場》結業證明「老大哥」已經無孔不入,香港政治及新聞自由已垂危。
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指,是政治環境令蔡東豪憂慮而放棄,近期連串政治事件,包括國務院的一國兩制白皮書,令到與政府異議者受壓。他又指相信短期內難有相近規模的網站取代《主場》地位,未來網媒將傾向小規模經營,會缺乏讓人放膽評論時事平台。
主場新聞 蔡東豪「告別信」(節錄)
‧原來今天的香港已經變了,做一個正常公民、做一個正常媒體、為社會做一點正當的事,實在不容易,甚至感到恐懼--不是陌生,而是恐懼
‧當前政治鬥爭氣氛令人極度不安,多位民主派人士,被跟蹤、被抹黑、被翻舊賬,一股白色恐怖氛圍在社會瀰漫,我亦感覺到這種壓力
‧作為一個經常往返內地公幹的商人,我得承認,每次過境都會提心吊膽
‧家人也感受到這股壓力,終日替我擔心。家人因我憂慮,我傷心
‧在不正常的社會及市場氣氛下,主場新聞的廣告收入跟它的影響力,不成比例
‧創辦至今,每月從未達至收支平衡。最大問題是在可見將來,香港社會氣氛只會更見緊張,從生意角度,主場新聞實在看不到曙光
‧我的恐懼及誤判,源於我曾一度相信香港還是一個正常的地方,一心以為可做一個關心香港的公民、一個相信市場的商人,很明顯,我錯了
‧對於支持主場的博客、海內外讀者,你們終於發現,原來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我實在盡了力,也只能走到這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