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我閱故我寫 - 莫樹錦

醫然一笑:我閱故我寫 - 莫樹錦

香港彈丸地千奇百怪,不合常理事無日無之。既然測量師可當上特首,我這腫瘤科醫生扮扮作家又何妨,唯一奇怪是竟有人認同這扮演,今年香港文學節有我份兒,在「仁醫為文」環節分享寫作經歷。順水推舟,不如乾脆與讀者們在紙墨上分享。
中四後到加國留學,自此便與中文寫作絕緣,06年神推鬼說下開始寫專欄,一寫七年,每星期一篇,故此一生著作不過三十多萬字,只能說是低產(也很可能是低能)作家。從不寫作到愛上寫作,以下是我的秘訣:
秘訣一:工具
工具很簡單,筆,原稿紙和電子辭典,用原稿紙只因不懂中文打寫,手寫板又嫌麻煩。用上紙筆更有寫作感覺,既然是興趣那便不用理會寫作速度,唯一受害者是編輯大人,辛苦她眼睛每星期要對付我的鬼畫符。而電子辭典是我這些中文基礎偏低(OK,很低)的作家之最佳伴侶,很多時想用某辭彙卻不懂如何寫,便只好從英文入手,例如記不起憂鬱的「鬱」字,那便在辭典上打上Depression,問題便即解決。
秘訣二:材料
最喜歡是意大利菜,只要找上最好的Pasta,最靚的橄欖油和新鮮Porcini,弄一碟好意大利菜很容易。寫作也一樣,只要有材料有故事,寫作不難。自從開始寫作便養成收集材料的習慣,每人每天遇上每件事很可能附帶着感覺,為了寫作便要學會捕捉這份感覺,當然很多事情很多感覺並非寫作材料,故此便為自己訂下規則,例如令自己笑或哭的感覺必要留下,自己覺得新鮮的事物也留下,別人覺得新鮮的事物也留下。當醫生是優勢,工作上可以接觸不同的人與事;為食也是優勢,這材料可以寫之不盡了,搞科研更是優勢,因工作上交流帶我到世界各地。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從生活中找材料寫作,只要用心便可以。
秘訣三:書
不是自己的書,是別人的書。我絕對相信如當年不看金庸不讀古龍,我今天定拿不起紙筆。看書是享受,沒有其他目的,只要多看書,腦袋便會發生奇妙化學作用,只要紙筆在手文字很自然在腦海浮現,相信看過的每個字在腦裏隱藏,只要給它們機會它們便會跑出來開派對。我思故我在,我閱故我寫。
借用余華幾句話(註):
「如果一個人不去經歷甚麼,那麼就不會了解自己的人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不去寫作的話,就不會知道自己能夠寫出甚麼。」
註:《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