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符碌 - 蔡東豪

歌頌符碌 - 蔡東豪

跑步者精於計算,這樣狀態,加上這樣表現,應該得出這樣結果;他們相信,甚至沉迷於客觀因果關係。我算是理性跑步者,不過生性好奇,對跑步的因果關係尤其感興趣。多少次,我以為狀態大勇,萬事俱備,卻跑到一團糟;相反,跑前沒期望,卻跑出意想不到成績。我開始細想一件事:符碌。
回想自己一生,很多件影響重大的事情,都可以符碌形容。事後我或者把事情合理化或美化,以為自己在過程中控制全局,所謂英明決策,其實符碌成分居多。然而,避談符碌,彷彿是所有人的共識,你不提起,我也不去問,大家有意識地當符碌不存在。我想到三個原因:
一、討厭藉口。成年人教導小孩,犯錯後須認錯,不應找藉口。藉口是推卸責任,寃有頭,債有主,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原因。可是,太容易認錯卻可能是阻礙進步的原因,因為我們太快接受了自己犯錯,而放棄找尋其他可能性。在認錯文化中,快認錯是好,死撐是不好,即使死撐然後尋找真理,可能是正確途徑。符碌被視為藉口,當事情發生原因是「不知道」,所有人不肯接受,認為當事人馬虎敷衍。
二、控制迷思。我們追求控制,認為控制是我們唯一可信賴的事。以跑步為例,我們對自己說,跑步成績維繫很多原因,當中包括不受控制因素,例如天氣,不過有些事情是自己可控制,例如投入多少時間訓練。跑步者相信付出半斤,應可取回八両。如果不能取足八両,也不是自己的錯,因為跑步者唯一能控制的,是付出半斤。
在企管世界,我們經常聽到「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這句話,因為企管人都是控制狂,時時刻刻在分析可控制甚麼。問題是,當一些事情被標籤為不能控制,企管人便不去多想,因為不能控制是自己責任範圍之外的事。
三、能者居之。所有人選擇相信能者居之(meritocracy)精神,大家試想,一個政治人物公開否定能者居之精神,前途必定盡毀。能者居之精神是不可能被挑戰的概念,因為它關乎公平,一個人付出這麼多,如果得不到應有收穫,太不公平了,社會倫理秩序受到不能想像的挑戰。
我們不覺得買六合彩是一件壞事,自己或者也買,但我們不願相信人生如六合彩。我們選擇相信人生是公平,不存在符碌,至於為何買六合彩,我們不想深究。或者,我們說服自己,買六合彩也牽涉行動,這已經是一種付出。
我們可以避談符碌,不過請不要不尊重符碌。符碌存在,並且活躍,偶而遇見,說聲hi。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pple/index/1553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