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看外科門診,最惱人的是找不到病人的病歷牌板。
病人出院,病歷理應歸還中央檔案室歸檔,要覆診時再轉借到門診部。但有時因醫生未及填寫出院摘要,或未及歸檔,或紀錄給科研人員借了去做研究,或其他種種原因,病人在候診室等着,牌板仍遍尋不獲。
那時我年少氣盛,堅決不肯為找不到病歷的病人看病。沒有臨床紀錄,憑憶測替病人診治,犯了錯誤可負責不起。病人要呆等,甚或要多走一遭,自然不高興,也容易和醫療人員起磨擦。
在新幾內亞卻沒有這問題。病人的資料,包括在健康中心打的防疫針硂診所的轉介信硂出院摘要等等,全都寫在病者自己提供的一本單行簿裏。當地醫院的效率低,但有了這小本子,病歷找不找得到,再也不重要了。大概因為每個人都最着緊自己的健康,也鮮有聽聞病人遺失了自己的小本子。
近年香港的政府醫院及私立醫院都爭相採用電子病歷紀錄。雖然電腦尚未能完全取代寫或印在紙上的病歷,但醫生用電腦查看病歷硂檢驗結果硂X光圖像卻方便得多。病人卻投訴:「 醫生只顧望着屏幕,正眼也沒看我一下!」
電子病歷另一大優點,就是病人因急症入了不同的醫院,醫生仍可在網絡上查獲他的病歷資料。病人也可向醫管局申請一個密碼,私家醫院或診所就可憑這密碼查看患者在政府醫院的病歷和檢驗結果。這系統方便了病人,也間接鼓勵了一部份有經濟能力的患者轉用私營醫療服務,但據我個人的觀察,很多病人都是「一腳踏兩船」,昂貴的長期藥物在政府醫院取,要慢慢傾就找私家醫生!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