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展商存貨量與日俱增,未來三至四年間一手私樓新屋供應數目追平政府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高。運輸及房屋局昨公佈,截至今年6月底,未來3至4年新供應增至7.3萬伙,按季增1,000伙或1.4%,連續第五個季度處於7萬以上水平之餘,數字更追平06年第三季的紀錄高位,創出近8年新高。
中小型單位佔62%
據運房局昨公佈的《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字》,截至本年6月底,未來三至四年的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當中包括約6,000個貨尾單位、5.6萬個興建中但未售出的單位,以及1.1萬個在已批出並可隨時動工的土地上能建的單位。運房局發言人指,在7.3萬個單位當中,大約有4.5萬個為實用面積少於753方呎的中小型單位,佔整體供應量62%。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政府季季推地,發展商亦積極吸納土地儲備,存貨量持續增加,料新供應不僅維持高位水平,甚至會超越7.3萬伙高位。
理想城市集團企業估值部主管張聖典認為,存貨量多確實對發展商為新盤定價時會較保守,部份新界地區如將軍澳及屯門等地區的樓價的確有壓力。
施工量按季減少46%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賣樓的主導權始終在發展商手中,他們普遍實力雄厚,甚至是壟斷市場,以當下的經濟環境而言,根本無須擔心出貨難度,市民不應過份期望樓價會因而大跌。
另第二季一手私人住宅施工量為4,300伙,按季減少46%,但按年上升約60%,以上半年計已達去年全年的87%,數目達1.23萬伙,共有35個私宅項目動工。第二季落成量為4,600伙,是2010年首季以來最多,按季升58.6%,令上半年數字達7,500伙,已達去年全年九成。局方又預計未來數月會再有17幅住宅用地轉為熟地,合共額外提供約1.57萬個單位。但地建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預計,近兩至三年賣出土地發展需時,估計今年落成量只有約1.4萬至1.5萬伙難以達標,由於建築成本高,即使供應增加,發展商都不能減價賣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