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Playgroup:狀元選科迷思 - 蘇菲

飛常Playgroup:狀元選科迷思 - 蘇菲

IB和DSE成績都陸續公佈了,狀元的大學選科亦成為大眾八卦之事。今年有狀元入讀港大英文系,也有人選中大中文系和政治及行政學系,朋友們的議論就來了:「吓,咁嘥?讀文科唔使考七科5**都入到啦!」言下之意,你拿着七個5**或者45分IB卻不去讀全世界都爭着要的環球商業、法律和醫科,反而挑一些相對較少人爭而收生要求較低學科,「嘥晒」,平白與大好前途擦身而過。

有人吃飽 卻餓死靈魂

我發現,我們不時落入這種思維模式當中。成績好,本應為學生帶來更多選擇,讓他們較有議價能力來按自己的興趣選科。非也!「頂尖學生當然應該讀頂尖學科」的想法很普遍,當中「應該」這兩個字就像無形的框框,告訴成績好的學生,你的人生,其實只有那幾個選擇。
記得朋友曾告訴我他一位醫生好友的故事。那醫生曾是會考狀元,他放榜後捧着一堆A,沒有細想況且也覺得毋須多想,很快地選了公認很難入而且狀元都應該入讀的醫科。大學畢業之後,順理成章地做了公立醫院醫生。後來,在重重複複的診症及行政工作當中,他才發現自己其實不太喜歡當醫生,不喜歡聽病人的呢呢喃喃,不喜歡超長的工時;然而,幾年累積下來可觀的薪金,還有「醫生」這職業的榮耀,他沒有轉行的可能,因為犧牲太大了。他的鬱結,就變成診證時給病人難看的臉色。
幾年前,鄭丹瑞的女兒拿着會考十個A去大學讀考古,一眾朋友暗地裏驚問「吓,將來點搵食呀?」於是他寫了一篇〈依然快樂〉,說人生而要搵食,但有人吃飽了,卻餓死靈魂,所以他情願女兒先餵飽靈魂。
努力讀書,是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只為求擠進別人認定那一、兩條「成功之路」。寄語同學,若能按興趣選科,你肯定會比較快樂。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