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部份長者打流感針後只有半年保護期,香港大學研發出新注射方法,能加強疫苗的保護成效。方法是將一種治療皮膚疣的藥膏,塗在針口皮膚表面,再進行皮內注射,可提高身體的血清抗體水平,並可持續超過一年。
瑪麗醫院資料顯示,因流感入院的長者中,多達10%在過去九個月曾接種流感疫苗。分析指,這批病人於打針後六個月,身體的抗體水平已大大下降,令疫苗失去保護作用。原來市民一般接受流感疫苗的肌肉注射,保護效力約70%,對65歲或以上長者或長期病患者,疫苗保護力更低。
負責的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表示,新方法利用一種叫「咪䫿莫特」(imiquimod)的藥膏,它專門治療由人類乳頭瘤狀病毒引致的皮膚疣,先將它塗在針口皮膚表面,以刺激皮內系統,再注射流感疫苗。新方法可將血清產生的時間,由平均21天,提早至打針後七天已有保護抗體,相關水平也較高,令疫苗保護效力可維持超過一年。
助降長者感染風險
該校曾就此進行一項涉及90人的研究,證實新方法的成效,比傳統的肌肉注射或單純皮內注射流感針更好,相信有助減少長者因流感入院的風險。
袁國勇建議本港醫生可考慮此種新注射方法,應用在65歲或以上的長者、長期病患者,以及去年曾注射疫苗但也中招的人士身上。研究刊登在最新的《臨床感染性疾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期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