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失眠 夜貓族忌心急

擺脫失眠 夜貓族忌心急

【本報訊】上班族因經常深夜才放工或通宵工作,容易長期睡眠不足,但當工作情況改善,可回復正常作息時,要調節日夜顛倒或夜睡習慣原來不易。有醫生指,這類人士容易有慢性失眠,建議要按個人習慣,於睡前一至兩小時培養入睡狀態,不能一下子強迫自己早數小時睡覺,以免越心急「越瞓唔着」。
記者:陳沛冰 梁麗兒

香港大學腦內科教授張德輝表示,人的生理時鐘由生活習慣形成,部份人凌晨放工後再食消夜,將睡眠時間越推越遲,凌晨4、5時睡覺,翌日中午才起床。例如從事金融業的人士,很多時半夜還要緊貼外國金融市況,每晚只睡兩至三小時,日間靠飲咖啡及小睡片刻來支撐工作。

先學培養入睡意識

他們普遍已適應日夜顛倒或遲睡,形成遲睡遲起的生理時鐘,當想回復正常睡眠習慣,反會出現慢性失眠問題,即因長期習慣遲睡,當客觀環境容許早睡,反而不能入睡,「以前由上床瞓至瞓着好短時間,例如半個鐘,但𠵱家畀佢早瞓,反而瞓唔到」。張德輝表示,睡眠模式未必能一下子改變,「習慣咗咁多年,唔會因為畀多啲時間去瞓就瞓到,冇咁快適應到」。
要恢復早睡早起的習慣,他建議要學習培養入睡意識,睡前一至兩小時放鬆心情,不要記掛日間工作,令自己處於輕鬆狀態,慢慢感到疲累而入睡。
他說,令自己睡前輕鬆的方法各有不同,如有人習慣睡前閱讀,但有人因閱讀而激發思考,也有人洗澡後全身放鬆,但有人洗澡後更精神。不少人飲牛奶後較易入睡,但有人會因刺激胃部致胃酸倒流。有人可藉飲酒放鬆,但有人會心跳加快及更興奮。不同人可視乎自己生活習慣,而採用不同方法。睡眠時間應慢慢提前,如初期提前一小時,再逐步提早,睡前數小時不應飲咖啡等提神飲品。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表示,睡眠習慣受多個因素影響,如因遲放工或返夜班而日夜顛倒,或受到電子產品通訊普及影響,「你啲朋友夜晚成日玩微信、WhatsApp或者facebook,容易令到你一齊玩,會越嚟越夜瞓」。壞習慣時間越長,要改變的時間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