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四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 4,4222)旺丁不旺財,大部份銀行表示首日認購宗數按年升幅介乎一成至七成不等,人均認購低於十手iBond。有市場人士估計,今次認購人數有機會達破紀錄的70萬人,料投資者想穩奪兩手iBond有一定難度。
記者:董曉沂 黃珮琳 莊程敏
以穩賺、零風險作賣點的iBond,吸引大批「賺首日波幅」及「食息一族」爭先認購,中銀香港(2388)、交銀香港首日認購iBond人數較去年同期增約一成,永隆則增約兩成。以「十免」加現金券作推廣的上海商業銀行,認購人數則增70%,總認購金額亦有顯著增幅,該行發言人認為,根據過往經驗,認購期完結前兩至三天將會是認購高峯期。
去年「一手起、兩手止」的分配結果,影響今次投資者的部署,綜合各銀行情況,人均認購金額少於10萬元。中銀香港全球市場副總經理梁偉基亦透露,該行首日認購金額降兩成,平均認購六手,較去年八手為少,相信是投資者對獲派手數有一定估算而定下此投資策略。
退款做定存 中銀1.65厘息
惟梁偉基補充,不排除有投資者因應銀行iBond退款安排,而大額認購。他亦稍為透露該行的退款安排,以iBond退款敘造12個月港元定存,年息高達1.65厘,起存額為20萬元,另工銀亞洲及上商均提供港元定存優惠等iBond退票優惠,惟兩行均未公佈詳情。
獨立股評人陳永陸預期,今年抽iBond人數會較去年更多,稱「中兩手都有難度」。以去年認購人數52.08萬人計,倘若認購人數保守增一成,總認購人數將增至57.28萬;倘認購人數增兩成,總認購人數則增至62.49萬。事實上,只要人均認購多於兩手,有份參與的投資者已無望穩奪兩手iBond,去年只得九成人獲派兩手,其餘僅得一手。
客戶多數經網銀認購
本報記者昨早於中環兩間聯席安排行滙豐及中銀香港分行觀察市民認購反應,惟入內查詢或認購人次極之疏落,半小時內,拿取章程的市民寥寥可數。包括中銀香港、富邦在內等多間銀行表示,昨日分行未見人龍,章程或表格亦足夠應付,永隆銀行亦指,首日認購流程暢順,由於客戶善用網上渠道進行認購,分行同樣未見人龍,目前為止,該行客戶經網上銀行、分行及電話認購分別佔40%、35%及25%。
今批iBond是推出日期最遲的一批,梁偉基表示,不少投資者已趁暑假外遊,需透過網上申請認購,相關佔比較去年同期增4個百分點,至48%,他續估計,該行網上認購最終佔比有機會過半數。
券商方面,耀才(1428)、信誠、輝立單日認購iBond達2.32萬宗,涉及認購金額7.3億元。
耀才銷售總監許繹彬指,8,000宗認購當中,新客佔1,500人。以回購價作招徠的信誠首日認購反應不俗,該公司聯席董事張智威估計,今年或有70萬人抽iBond,即抽中兩手機會不高,已預留資金抽iBond的投資者,應部署如何運用資金作其他投資。
【專家及市民意見】
忌借孖展
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iBond雖然接近零風險,但不建議借孖展買iBond,因預期中籤手數有限,且不合乎iBond的長期投資原則,籲有意借孖展抽iBond客戶要留意條款。」
全家入飛
獨立股評人陳永陸:「今次應該會全家總動員以人頭攻勢抽iBond,並且會用盡100%免佣免息孖展抽iBond,貪其不用支付手續費,我相信今年iBond首日掛牌會較去年的103元水平為高。」
息率唔錯
家庭主婦楊女士:「每次推出的iBond,都會動用幾萬元現金去抽,但係都分得唔多,我又唔識投資,iBond息率算係唔錯,今年應該會叫埋老公一齊抽。」
回報略低
股票從業員楊先生:「我唔會抽iBond,因為本身從事股票業,iBond年回報4、5厘嘅息,對我嚟講都算係低,我預計就算美國加息都應該唔會加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