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中央廚房炮製最後晚餐

國策解碼:中央廚房炮製最後晚餐

滿佈霧霾的中資股連續兩日升爆燈,所謂理由大家早已聽慣聽熟,但好友得以獲勝一仗,仍要多得中央背後的悉心部署。周一先有國開行獲人行1萬億元人民幣抵押補充貸款的消息;周二人行再暫停正回購及開展國庫定存投放500億元,被視為連番放水的舉動;周三又傳出保險業扶持政策及新型城鎮化試點,加上之前已經有資金流入香港的預告之下,便完美寫下中央托市的劇本。
H股勢如破竹,港股投資者對於中資股升浪重臨開始回復憧憬,但回頭一看內地股民,原來沒有多大受惠,A股滬綜指周二先升1%,周三便回復窄幅上落,僅升0.15%,跟平時普通反彈市沒兩樣,欠缺H股的氣勢。

資金追落後買H股

要數H股跟A股的分別,H股是照顧內地以外的投資者,A股是照顧內地的投資者,資金來源大不同,亦成為近期A股跑輸H股的差異點。
為何海外投資者最近胃口變得大了?環顧全球各大主要股市,原來估值一早炒得頗高,相比之下,中資股爛燈賣得平,至少仍能夠榨汁,好過出雞髀價錢食美股雞肋。有外資大行每日將各個主要股市的市場預測市盈率更新,截至7月22日的數據,中國股市的估值最低,預測今年市盈率12.3倍,至於港股則為14.4倍,僅略高於南韓股市,而與英國及歐股相若。其餘亞洲市場如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市盈率18倍至20倍,這些國家的股市屬今年上半年的狀元、榜眼之類,回報最高。說穿了,QE效應之下,資金先買上歐美日股,再於今年上半年買入新興市場,剩下近年最弱勢的H股幾乎未升過,甚麼中央放水並非重點,「追落後」三個字更重要。
資金於下半年終於來到最落後的尾站──中資股,近期突然跑得比美股更快,若這頓是QE升市「最後晚餐」,全世界過完下半年便未必有好日子過。對於港股投資者來說,至少短線值得炒一轉,「中央廚房,食咗先講」。

記者:楊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