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雪玲報道】立法會前秘書長吳文華在立法機關經歷22個寒暑,2012年卸任。身任立法會多年「大內總管」的她接受本報訪問時大談今昔議會之別,認為以往各黨派議員就算意見迥異,也願為議會運作順暢坐低傾,「個別包袱或者諗法先擺埋一邊」,刻下議會卻似乎漸漸忽略立法會一個核心價值:「立法會機關唔係個人,而係一個整體」,指議員考慮個人發揮時,應設想立法機構能發揮甚麼作用。
指須考慮立法機關運作
吳現時仍不時往返立會,炮製俗稱「議會天書」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歷史、規則及行事方式參考手冊》,該書首部份已出爐,全書料2016年中完成。
吳文華受訪時稱,立法會程序參照西敏寺式議事傳統,承襲的文化包括心平氣和作討論:「喺議會要和平討論、最好大家客氣啲,當時有規則係議員同議員之間唔會互相責罵;如果講嘢(面)向主席講,咁想鬧人都有限啦!」
她指另一個議事核心價值,是保障少數議員都有平等的發言、提案等權利。而在保障少數議員發言權時,議員卻可利用此規則進行拉布,引起應否修改《議事規則》討論。吳稱:「以往不同階段都有就《議事規則》爭拗……但以前起碼可以做到一樣嘢,點都坐低落嚟諗一個解決方法,𠵱家難度高一啲。」
她舉例指,回歸時討論如何處理彈劾特首的動議,當時議員立場迥異,但為了議會運作順暢,也願意坐下來傾,「個別包袱或者諗法先擺埋一邊」,試圖找出解決辦法。今天各黨派議員卻「大纜都扯唔埋」,是否傳統良好議事文化已消失?她坦言:「唔覺得消失咗,但忽略咗少少,大家作為一個整體,立法機關唔係個人、係一個整體,除咗考慮喺議會嘅個人發揮,亦要諗諗立法機關作為整體可以發揮乜作用,如果有呢個諗法,合作精神會大啲。」
開會前逐一與議員「摸底」
問到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返嚟就郁」的首次剪布是否任內就《議事規則》的最大挑戰時,吳笑言:「都幾棘手、但唔係最棘手。」她說作為秘書最難反而是要預見問題發生、並將「火頭」控制至最小範圍,以審議高鐵撥款為例,她開會前逐一與58個議員「摸底」,了解如何令會議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