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政治環境、政治氣氛真是要多扭曲有多扭曲,要多荒謬有多荒謬。明明是黑的經常被說成白,明明是假的又被當權者硬說成真的,明明是多數人的意見卻被當成無關痛癢,明明是代表主流民意的政團卻不斷被冷待,少數人、小圈子的代表則被抬捧成政治的中堅力量,被政府另眼相看。在這樣的處境下要保持清醒實在不容易,一不小心還會被謬論謊言誤導與污染。
就以近期的所謂政治捐款風波為例,親中政團如民建聯收到的政治捐獻多不勝數,單是一個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已為他們籌得二千多萬元,成了他們「蛇齋餅糉」的本錢。可不少人對誰是背後捐款人,巨額捐款有沒有任何附帶條件,有沒有申報卻輕輕帶過。而泛民主派政團得到的有限捐款卻窮追猛打,彷彿甚麼十惡不赦的事。若真的要求透明度,那應當要求所有政團列明捐款者是誰,數額有多少,好讓全港市民都知道親中政團的「蛇齋餅糉」是怎樣煉成的,好讓全港市民看清楚得到多數市民支持的政團如何苦苦掙扎,得到「阿爺」祝福如何「肥到着唔到襪」!
然後是那個「茅招」出盡的「反佔中」簽名運動。先不說北京如何在背後發功拉線施壓,單看運動的整體操作已是漏洞百出,充滿篤數、摻水的意味。任由沒有身份證的遊客、小孩以至傭工參加簽名令運動顯得冇規冇矩;再加上有企業、公司向員工施以有形無形壓力要他們參與簽名,更令人質疑「反佔中」簽名運動的自發性及代表性。拿這樣「唔湯唔水」的運動跟622公投相提並論,互相比較實在是不倫不類,混淆視聽。
最荒謬、最令人氣憤及反感的還是中央政府、特區政府對市民代表的輕蔑,對真正民意代表的抗拒排斥。政改三人組炮製的報告書無視622公投80萬人的聲音,反而把不知有多少人認同的意見抬捧成主流意見已教人齒冷,已充滿「吹黑哨」的味道。誰知中央政府,中央最高層領導同樣不把港人的意見放在心上。
前幾天主管香港事務的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特地南下深圳,並連續三天會見香港政治團體及社會人士,據官方說法是要在政改框架拍板定案前聽取民意。可是,張德江見的是甚麼人,聽的是甚麼意見呢?全部是那些唯唯諾諾的建制派,又或是小圈子、代表特權利益的工商界,代表過半數市民的泛民主派政團及議員則全數被排擠在外,直到會面的消息傳出後才知道。可政改是事關全港七百萬市民福祉的大事,是涉及香港未來幾十年政治經濟發展的大事,中央最高層要聽意見怎麼可能故意忽略、故意排斥代表半數市民意見的代表呢?這已不是厚此薄彼的問題,而是刻意漠視民意的問題。
好了,到會面完結,中央領導人回到北京,特區政府官員則跑出來說希望促成泛民主派議員跟中央會面,並要求泛民主派方面不要預設任何前提。這樣的姿態與說法不但顛倒黑白是非,更是欺人太甚。中央政府要聽民意,特區政府該做的是說服中央官員會見持不同政見的團體,確保所有有代表性的政團及議員都能參與,現在特區政府沒有做好工作,沒有促成全面溝通,反而把責任推在泛民主派議員身上,明示暗示泛民主派要「規規矩矩」才有機會見面溝通。有甚麼理由代表多數市民意見的政團要委委屈屈才能向中央官員表達意見呢?北京及特區政府真的想聽市民的意見嗎?
暫時還不知道中央政府是真想溝通還是擺擺姿態,也不知道特區政府政改三人組是真的想推動溝通還是只是敷衍了事。但最重要的是不管中央或特區政府都必須改變那種輕視、排拒民意的態度,都必須放棄操弄民意的做法。只有他們願意真正面對622公投的民意,願意聽聽市民對「真普選、反篩選」的訴求,會面溝通才有意義,政改死局才有機會打破,顛倒是非黑白的政治氣候才有可能扭轉。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