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港島東的故事 - 左丁山

尋找港島東的故事 - 左丁山

「香港銅鑼灣山峰高峻,上聳雲霄。振衣直上者恆苦跋履不易。乃太古糖局竟建屋於其上,經之營之,美輪美奐,幃是跋來報往,每憚艱勞。
於是製成一桶,可容五六人。其上也如匹練之升空,其下也如燭之武之見秦師。錘而出之,上下自如,不費足力,人感嘆其法之巧。」
以上文字,出於清代光緒年間畫家吳友如之「海國叢談百圖」,此書由長沙湖南出版社1998年重刊,書內第62頁有「銅鑼灣飛棧圖」,附文字說明。
銅鑼灣飛棧,左丁山未知見也。太古地產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林珩多年前任職港龍航空傳訊部時,與左丁山相識,前星期她寄來一本小書/圖片集「尋找港島的故事」(Stories from Island East),翻閱之下,左丁山這位在旺角長大的九龍人,對港島東的發展史,大大增加了認識。此書由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明儒松柏社區服務中心構思,得「太古地產愛心義工隊」的合作,並由太古集團提供歷史圖片的文字記載,尋找了15個港島東長者的故事,構成此書。
太古是香港老牌英資洋行,一開始便在港島東區扎根,1883年6月投得鰂魚涌內地段837一塊地皮,在1884年3月建立了太古煉糖廠,正式投產,為了支援糖廠(糖廠需大量用水),又陸續在附近的山頭興建了三個水塘,其中以七姊妹水塘最為著名,因風景幽美,後來成為港島市民尋幽探勝之地,稱之為「賽西湖」。太古投得這塊面積龐大的地皮,分期利用,糖廠開業後,便在柏架山興建高級員工(英人)宿舍,為了方便他們上班,又在1892年建築了吊車系統,以鰂魚涌為起點,途經水塘及療養院,一直延伸至柏架山大風坳,吊車時速8公里,畫家吳友如來港見了,卻誤把地方錯認為銅鑼灣,因而稱之為「銅鑼灣飛棧」。
到了1906年,太古在沿海區域買入毗鄰糖廠的地段,開辦了太古船塢,糖廠與船塢在20世紀初,已僱用數千名員工,於是帶動了鰂魚涌工業區的發展和住宅的興建,港府也陸續興建道路配合,1904年電車通車……。到了1972年太古糖廠停產,太古與黃埔船塢合併遷往青衣,七姊妹水塘填平後賣給發展商,建成今日的豪宅「賽西湖」,之後太古自己也開發了太古城,港島東從此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