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全球的馬航MH17空難目前已進入調查階段,由於佔領當地的親俄組織(與背後的俄羅斯)對於某些調查團,如歐安組織(OSCE),多有疑慮,因此調查工作開始頗有延宕,甚至出現當地民兵組織騷擾遺體遺物的情事。但在世界龐大的輿論壓力下,親俄勢力也不得不有所節制,允許苦主——最多死傷者的荷蘭與班機所屬的馬來西亞進入調查,並將傳說已送往莫斯科的黑盒子交還馬國政府。不過,也因為親俄勢力的荒腔走板引起公憤,澳大利亞在21日於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譴責決議案,要求展開全面且獨立的國際性調查。輿論壓力之大,使俄羅斯不敢輕易否決此案,而向來為俄羅斯護航的中國也表示支持,且主張調查應避免人為政治化。
中國代表的話只說對了一半,調查當然應該要由公正獨立的國際組織或代表實施,但此案從頭到尾都是政治化下的悲劇。由烏克蘭Yanukovych總統倉皇出逃、 Crimea公投獨立,到Donetsk的墜機事件,一連串的悲劇都是東(俄羅斯)西陣營持續較勁所引發的結果。在俄羅斯看來,烏克蘭是地緣政治議題,是西方世界企圖推進其邊界,嚴重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在西方世界看來,烏克蘭是民主政治議題,是俄羅斯歐亞主義的失敗,西方有必要接納符合普世價值的烏克蘭,顯示雙方認知極為分歧。
更有甚者,在俄羅斯成為第三波民主的逆流後,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相呼應,造就了Putin的長期統治,Putin政權更反過來利用冷戰思維,強化其合法性。例如在烏克蘭事件裏,烏克蘭政府軍被形容為法西斯主義者,對境內的俄羅斯裔進行屠殺,而Putin政權正是繼承了二戰消滅法西斯的優良傳統,出兵烏克蘭乃是必要之舉(即便俄羅斯內部民調顯示絕大多數人民反對),西方世界這次選錯邊站,Putin與俄羅斯不會姑息養奸。
本來當政治事件演化成為正邪對立,是非曲直已經無法釐清,詎料發生了無辜冤死的空難,讓人道主義變成評量準則,使得解決烏克蘭議題露出一線曙光。趁着民氣可用,雙方應使議題回歸原點,政治事件還是必須得靠政治手腕解決,也就是雙方均做適度退讓:俄羅斯必須承認烏克蘭主權原則,或至少在各方未達共識之前,不支持烏克蘭境內的親俄分離主義;西方世界與烏克蘭也得顧及俄羅斯與Putin顏面,遵守和平原則處理境內自治,而肇事者必須付出代價,任何一方不得袒護。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最終仍取決於俄羅斯是否能放下以19世紀之手段追求帝國復蘇的渴望,轉以21世紀之眼界與辦法挽救俄羅斯江河日下的地位。
否則,若是無法證實調查結果便矣,若是證明來自於親俄組織,則該組織可能觸犯《關於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所謂的Donetsk人民共和國亦可能被列為恐怖分子,根據管轄權或不引渡便起訴原則,這些人最有可能受到烏克蘭司法審判。但,很難想像這些人願意束手就擒,等於給與政府軍正當性剿滅叛軍,另外俄羅斯是否願意放棄暗中相助還在未定之天。本案法治化的結果將導致烏克蘭腥風血雨,而目前看來,似乎難以避免這個結局。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