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運動是為理想而戰,為理想而戰的人不易退讓,除非對手能以理由或行動去說服自己;
反佔中是為反對佔中運動而戰,延續條件須視乎幕後操盤人的取向及支援,少一點人力財力物力支持也不行……
反佔中運動的成敗如今雖難斷定,但與佔中行動相比,不論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的政黨、透明度、專業度以至理論層面,兩者優劣立判。
反佔中運動就算取得更多的簽名,把6.22投票人數比下去,也只能證明彼此旗鼓相當,誰也說服不了誰。但反佔中運動卻進一步把香港的民意撕裂或分化,這是佔中與反佔中雙方都會有的共識,也可能是雙方樂見的發展或結果。
佔中運動是為理想而戰,反佔中是為反對佔中運動而戰。為理想而戰的人不易退讓,除非對手能以理由或行動去說服自己;反佔中運動的出現及延續,則要視乎幕後操盤人的取向及支援而定,少一點人力財力物力支持也不行。建制派不斷指控佔中行動由外國勢力在幕後支持甚至策劃:如果這是事實,中方大可與搞事的外國勢力私下協議互讓半步,則這批佔中中堅分子即會鳴金收兵原形畢露;但佔中運動的支持者是否絕大部份均如此愚魯任人擺佈,相信北京也不敢遽下定論,反會擔心香港這股自發的民主之火繼續擴大,蔓延至鄰近的內地省市。
反佔中運動順應時勢而生,但沒有內在的擴展能力,只能倚賴傳媒廣告宣傳及公關手段去爭取市民支持,所以必須廣設街站、多送表格、提高誘因等吸引更多人參加,但最終及最可靠的方法還是動員基層組織與群眾,因此區議會及區議員必須全面出動,雖然此舉極有可能影響下一屆的區議會選舉結果。
「幫港出聲」宣傳活動的失敗,證明就算有名嘴與學者坐鎮,公眾反應也只一般。有人把失敗原因歸咎於網上表態對長者及普通市民極為不便,所以廣告再多也毫不見效。如今換了只須簽名,由街站、郵寄或任何方式均可表態,也歡迎任何人表態(不限年齡國籍身份?),如果這種「公民表態」方式還不奏效,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事小,下一浪的支持政府運動還有甚麼「高招」可以使出,恐怕連周融這類心戰專家也會再想不到甚麼新點子。
因此,香港的民情民心民意越撕裂,對香港的建制派應越有利。無論他們的表現如何,只要反建制的本港力量一日不收斂或減退,他們仍有用武之地,不論是傳媒前線或是地區網絡,「維穩」的工作都只會越來越重要,否則便讓對手有機可乘。反佔中的搞手倘若在這次「決戰」中一攻而下,取得百萬簽名的「佳績」,日後當會更振振有詞,要求更廣泛的動員及資源去支持政府施政;如果簽名反應未及公民投票,亦可在內部大聲疾呼對手實力太強、幕後黑手資源遠勝己方,下次更不能心存僥倖,必須更大動員去予以痛擊,因為真正的對手其實不止一個外國的勢力。
反佔中的簽名運動,最大作用是為特區政府護航,無論是對香港市民或北京,都是民意取向的一個重要指標,其作用與公投無異,但又沒有公提之名。這類民意證明行動,一般多由關注團體或爭取少數群組權益的組織採用,藉此證明自己的倡議雖未廣泛為人知道,但其實早已存在,因此在數量上毋須達致某一大比數,只要表達方法得宜,也可收到預期效果。但反佔中簽名運動的唯一目的,是要比支持佔中公民投票人數為多,這種重量不重質的調查方法,其實公信力不大,所以無法說服立場迥異的對手,且調查結果不易長期保持穩定不變。
建制派若能藉這次反佔中簽名行動總動員,重新檢討己方實力,打破「突然愛國」與「長期愛國」陣營的隔閡,收穫可能遠比成功反佔中為大,因為日後建制派全體總動員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但倘若這次合作不成功,日後兩個愛國陣營的分歧將會更大,「突然愛國」一方要得到地區基層支持的難度更高,除非雙方「各得其所」,由阿爺充份照顧,不會出現厚此薄彼的情況。
反佔中簽名運動一定會不斷改善,期限也可以不斷延長,直至特區政府不再需要為止。中方是建制派背後的最大支持者,建制派是「維穩」的最大得益者,這個關係港人看得明白。爭取民主人士被說成是由外國勢力支持,但不論人數與能有甚麼得益,卻從來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到底是甚麼原因,相信中方及建制派也不甚了了。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