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說好了的金磚呢?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說好了的金磚呢? - 利世民

世界盃過後,金磚五國元首在巴西達成協議,要成立「新開發銀行」。但主觀願望歸主觀願望,實際上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抗爭,究竟怎樣才能成事?
美元的主導地位,歷史其實只有一百年左右。話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最主流的儲備貨幣,是英鎊。但隨着英國的貿易主導地位被美國取代,再加上二次大戰後,Bretton Woods制度將世界貨幣向美元掛鈎,商品和金融產品市場也建立出美元計價的習慣。
左派論述有個概念叫Seigniorage,意指鑄造發行貨幣的壟斷能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官僚,都深信美國的經濟強勢,源於美元的主導地位;只要打破壟斷,發展中國家就可以突破局限。
將美國經濟的強勢簡化成結算貨幣地位的壟斷,未免以偏蓋全。美國無錯連年貿易赤字,聯邦政府的開支也一直失控,但別忘了美國的跨國企業遍佈地球,美國的真正經濟實力,不在於政府,而是這些跨國大企業的管理和創新能力。反觀發展中國家的粗放增長概念,毫無疑問美資經濟的創造力和滲透力,仍然是超前的。
除了微觀的經濟實力,在貨幣基礎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擺脫美元主導地位,只是「新開行」的表象。話說1973年美元單方面放棄黃金兌換保證之後,國際貨幣秩序進入了浮動匯率的時代。四十年間,發展中國家經歷多次經濟危機,說穿了,都是因為債務問題而起。美元弱勢時,發展中國家不論公私營部門,都有誘因透過舉外債擴大資產負債表。可是,當它們美元匯率由低位回升,這些國家和企業欠下的美元債,就越來越難以償還。
建立「新開行」的良好意願,讓舉債的基準由美元轉換成另一個它們有能力控制的單位。但「新開發銀行」的信貸基礎又是甚麼?現在金磚五國提出的所謂資本,其實仍然離不開美元紙幣的框架。要是金磚五國押上了儲備中的2,850噸黃金,規模大致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黃金相若,但相比美國和歐盟G6加起來17,100噸黃金,仍然有一定距離。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