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最近採取的選擇性資金寬鬆政策,可能有助於對抗景氣循環性經濟衰退,但是也可能對較長期的金融改革造成負面影響。中國的改革計劃在去年展現好兆頭,但動力是否能夠延續仍有待觀察。
中國最近的「選擇性」信用寬鬆政策,為經濟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雖然此舉可能有助於對抗眼前的循環性經濟衰退,但也可能衝擊金融改革目標,那就是建立一個真正以市場為基礎的貨幣系統。
這些資金主要投入政府五年經濟發展計劃中的優先領域,例如農業、基礎建設和中小企業,但缺點是資金的運用仍為人行所主導,缺乏透明度,也代表央行官員對金融操控程度有所提高。除此之外,這也說明了中國要真正告別信用推動與投資導向增長模式時,所面對的挑戰。
我們希望這只是央行所採取的暫時性策略,在採取更積極的利率自由化和去槓桿化政策前,稍作讓步以顧及不同利益團體的需求。否則,中國金融改革即使在去年有好開始,但是可能在速度和廣度上會開倒車。
寬鬆措施背道而馳
另有傳言指人行意圖將短期銀行同業拆息或貼現率作為其官方政策工具,就像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一樣,同時,人行也計劃建立一個利率渠道來引導市場流動性。人行希望能夠建立中期政策利率,來指引較長期利率預期,而可能的工具之一就有最近才導入的抵押補充貸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在必要時,央行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來「抵押」貸款給特定的部門或省份)。
這些措施聽來都令人感到振奮,我們也肯定人行加速發展這些機制,為成熟的貨幣架構奠定基礎。不過要讓這些機制成熟,並且確保未來體系能夠有效運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機制的開放程度,以及調節運作的透明度。最近逐漸放行的流動性寬鬆措施,不論就規模和對象而言,都偏離了開放市場的政策路線。我們希望這只是暫時性小規模政治協商的結果。
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