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Startups其中一種定義,是指高增長的公司,不一定要科技有關。大家習慣把startups和科技掛鈎,只是因為高增長,通常是科技含量高的公司。問題是,高增長和科技有甚麼關係?
以軟件為例,每天做的,就是更新程式,每次更新,不離兩個類別:一,把現有的事情做得更好,二,做新的事情。兩類都是向前行的動作。程式的更新,每次都記錄在案,如果一間公司,每天總共有十個大大小小的更新,就是說,每日有十個大大小小的進步。
攻守比例 進步關鍵
當然,現實裏,總有誤差,有些更新,最後發現無用,有些則可能越搞越衰,反而倒後行。整體來說,開發軟件的公司,到底是每日有淨進步的多,還是每日無淨進步的多,好難講,但可以肯定,最懂得做的一批,淨進步可以高得好離譜。
假如進步的行動是「攻」,相反就是「守」。舉個例,一間餐廳,開閘、抹枱、收錢、關閘等等動作,每日都要有人做,非做不可,但這些動作,並無為餐廳帶來進步,屬於「守」。當然,餐廳都可以有「攻」的工作,例如換入更受歡迎的菜式,加強侍應的服務培訓,都是有可能帶來進步的動作。
如果說,增長的動力,來自不斷把現有的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做更多的事情,不難想像,「攻」的時間多的公司,比起「守」的時間多的,增長得更快。兩間公司,人數一樣,而且公司裏的人類都一樣忙,一樣勤力,但攻守比例有別,當中淨進步的差距,日積月累複利起來,可以好驚人。
軟件公司,也有守的工夫,但比例偏低,更準確地說,是人類花在守的工夫比例偏低,原因好簡單,因為守的工夫雖然多,但絕大部份都可以靠電腦做,人類可以只專注攻。相反,餐廳可以靠電腦做的守的工夫比較少,相對來說,人類可以做攻的時間也就較少。於是,高增長的公司中,軟件公司的比例比餐廳高,就不出奇。
更有趣的是,其實以行業作為界線,未必準確。同是新聞,紐約時報等等傳統公司,跟新興如《Huffington Post》或《Business Insider》的處境,就非常不同。從顛覆零售的Amazon,從顛覆民宿中介的Airbnb,到顛覆的士的Uber,到顛覆求職招聘的Linkedin,都是把科技引進「傳統」行業而大贏,這浪潮,正正就是所謂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了。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