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知道在香港從事出版業是多麼艱辛,書店越執越少,便利店的書架上塞滿的九成都是旅遊書。一本書要進入便利店,必須支付39000元上架費,賣書拆帳另計。可是在香港,又有幾個作者的書能賺回39000元呢?
所以新書出版後匆匆在書店的展示桌上放幾天,若無人問津,馬上塞進書架。可是,書店那麼少,香港人每天逛超巿,卻鮮有機會逛書店,偶爾進去,正好能看到某一本新書的機率究竟是多少呢?很多書,寂寞地上巿,寂寞地擠進書店的書架,寂寞地下架,最後被送往堆填區,讀者與新書最終失之交臂。
培養一個地方一代人兩代人的閱讀習慣,推廣文化事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僅僅是個人或者家庭的事。所以貿發局一年一度「為推廣本地閱讀風氣」而舉辦的書展,不論成效,都值得支持。只可惜貿發局也好,政府也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長遠責任。着眼點不在本土,而在遊客。書展門券多年來採取雙重價格,本土居民比遊客貴一大截。以今年為例,本土居民票價25元,遊客10元。有人向貿發局查詢,才得知書展目的已由「推廣本地閱讀風氣」轉為「國際化」,此一「國際化」行為始於十年前,非常有趣地與香港開放自由行時間相近,不知是否巧合?
當一個地區,致力把所有行業的振興希望都寄託在單一遊客的身上,這個地區究竟有沒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