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祖國」後的香港價值(自由撰稿人 許驥 ) - 許驥

「依靠祖國」後的香港價值
(自由撰稿人 許驥 ) - 許驥

本港不少親中人士,都以為只要「背靠祖國」香港就穩如泰山,保持高度繁榮,然後一切都不會改變。實際上,這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妄念。殊不知,香港的國際定位,香港人手中的這本特區護照之所以能在九七之後,依舊享受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免簽證優惠待遇,所依託的乃是美國的《香港關係法》對香港的一條最基本的認知:把香港視作一個在政治、經濟、貿易政策方面均與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地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別對待。亦即是說,美國把香港視為自己友。
此處尤其要注意的是,《關係法》中將香港與大陸在「政治」上的區別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上。《關係法》是1992年通過的,為的是解決當時迫在眉睫的九七問題。根據規定,香港回歸後的第十年開始,美國駐港領事每年都要上交一份「關係法報告」,密切關注包括民主、人權、經濟在內的香港動態。但不知何故,從2007年開始,這份「報告」忽然暫停了。北京自然樂見,最好美國別插手香港政務。但夏千福上任駐港領事之後,很明顯,美國正在重返香港政治。
美國與香港,其實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曾經差點改變香港的命運。
1945年二戰臨近結束的時候,中、英、美、法、俄召開會議討論日軍佔領的香港前途。當時,美國提出將香港變成「自由市」的設想,不隸屬於任何國家。然而,該設想遭到中華民國和英國一同反對。在丘吉爾的鐵腕下,英國率先對香港恢復主權管治,而作為大英帝國精神延伸的美國,與英國是親密盟友關係,奉行與英國一脈相承的保守主義,也就默認了既成事實。後來美國打越戰,香港幾乎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補給地。1972年,港幣與英鎊脫鈎,改與美元掛鈎。
可以想像,如果當初美國的建議成真,對香港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香港不再需要為主權歸屬問題困擾。香港的「自由市」地位,可能一直在美國人心中揮之不去。所以你知道,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自由地區」,其中就包括香港,並不是作者喬治·奧威爾胡亂編撰的意象,而是其來有自。
香港之所以能在九七之後,獲得全世界自由市場的信賴,若說因為繁榮,是倒果為因的。事實是,由於香港是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地區,所以才能保持繁榮。只有在全球的框架內,香港的「背靠祖國」才有意義。所以,面對即將來臨的人大對香港普選的拍板,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未必如一些人想像的那麼樂觀。
有人或許問,美國會因為區區香港,就改變《關係法》,開罪偌大一個中國嗎?健忘的香港人大概不記得,2004年的時候,美國國會就曾以北京涉嫌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承諾,準備修改《關係法》制裁香港。隨後,修改《香港關係法》的聲音在美國從未間斷——可見並非危言聳聽。
今年4月,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保障香港自治》的社論,指出從新聞自由到中央干預,香港的現況都引人關注。更預言,2017年普選肯定只會容許北京認可的人,不顧民意。《紐約時報》不是《人民日報》,更不是《環球時報》,不是美國政府的喉舌——美國的所有報紙皆為私營——所以,《紐約時報》的社論代表了美國精英階層對香港的關注。如果2017年普選,無法以國際公認的方式進行,北京執拗地要在香港搞「中國模式」,後果不堪設想。
夏千福到任駐港領事後,積極走訪香港政治團體,與各種政見的政治人物會面,更向本港民間傳達善意。表面的背後,是傳聞美駐港領事館正在醞釀新的「關係法報告」。美國本土的政局,是否也會成為香港問題的變數?2016年美國總統改選,共和黨勢必要竭盡全力重奪政府,對華態度或許會轉為強硬。而一旦美國對《關係法》做出修改,重新決定香港的定位,從政治到經濟到貿易,逐步否定香港價值,香港會不會被逐出國際遊戲?到那時,香港只能從「背靠祖國」到「依靠祖國」。所以,給香港一個符合普世價值的真普選,才是對香港、對中國、對世界比較有利的決定。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