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鬧長實變幫長實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鬧長實變幫長實 - 利世民

買一棵菜也要走三個檔口,千揀萬揀,但是一千幾百萬一個單位,十五分鐘就落定。人,就是如此非理性。
成功的推銷員,賣的不是產品,是想像。買菜和買樓的分別,不在銀碼大小,更重要是做決定一刻,消費者腦海中在想甚麼。買菜的人,在掏荷包的一刻,腦海基本是空白的,眼中見到的,亦只有一棵簡簡單單的菜。買樓落定,簽支票的一刻,博升值的人,會想十年八載之後,最少賺幾多錢。打算自用的買家,已經在想窗簾布的顏色。
假如只是招呼炒家,一張價單就是。不過,純粹的炒家還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想賺錢的標準香港人。發展商要讓買家有各種憧憬,他們才會在十幾分鐘之內,作出可能是一生最重要的決定。信我,第一次買樓後,人生觀也有微妙的轉變。
說遠了,入正題。話說,長實奇則盤嵐山要買家簽「不睇樓同意書」,想要傳媒輿論不抽水不抽刀,太陽從西方升起機會應該大百分比三十。買樓不睇樓這回事,我不會做。
從前樓市正正常常的日子,睇樓是一種樂趣,可以慢慢睇,逐個睇。當然今時今日已經沒有這支歌仔唱,早兩年還未有辣招之前,據說連二手盤也是「價到即成、睇樓免問」;似乎今天那些「只問價追」的炒家已經絕迹,剩下來只有那些單邊樂觀的大好友。
太樂觀的樓市,不是我杯茶。但對於那些無論如何都要衝進樓市的人,有沒有實地睇樓,真的有分別嗎?他們的盤算,是樓價就是不升,也肯定不會跌到那裏。我自問沒有能力在根深柢固的想法之上,叫大好友想想各種可能性。不過說到底,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對吧?
其實,長實可能要向今天口誅筆伐的人說句多謝。假如沒有白紙黑字的規矩,長實要求買家放棄睇樓,他朝樓市有甚麼變化,在輸打贏要的香港,會發生甚麼事,不用我多解釋。如今事先張揚,將規矩責任釐清,日後若然有人想藉故反悔,又少了一個理由。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