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立書店展非賣品

台獨立書店展非賣品

【本報訊】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今年首次參展,大部份書卻是非賣品,小型展覽展出有關土地和原住民書籍,吸引不少讀者駐足。協會秘書長廖英良說,這些書敏感、冷門,在主流書店往往遭默默淘汰;獨立書店則着重推動特定社會議題,有重要存在價值,「城市有怎樣的獨立書店,城市裏的人就有怎樣的視野」。
香港獨立書店因租金高昂「越搬越高」掙扎求存;台灣網上書店發展蓬勃,便利、折扣多,卻成獨立書店的「催命符」。去年十多位店主和讀者成立協會,想辦法保育瀕危的獨立書店,「不是要求每家店一定不會倒,但你要給它機會,不像現在幾乎是不可能(維持經營),過幾年不知道還有多少家可以存在」。

「只看暢銷書會很無趣」

如果獨立書店徹底消失?「我真的不太敢去想這個事情。」大型連鎖書店假裝公平,卻假藉市場需求的名義替讀者選擇,「特定議題的書,不推廣卻要讀者自己知道,很困難;而且他們(連鎖書店)都有甚麼排行榜,等於誘導你買暢銷書」。冷門的書「賣不好」,自然極速下架,擺位也不會好,變相是種杯葛。「如果一個城市,大家的視野只限於暢銷書,這個城市會變得很無趣」。
廖英良19年前開設獨立書店,賣有關土地的書,也賣同志作品,「初時根本沒人理我,一本都賣不出去」,等足一年才有知音人登門,「連鎖店怎可能等這麼久」。獨立書店,正是要留點空間,讓那些被忽視卻重要的議題,有醞釀和散播的機會。他寄望台灣和香港的獨立書店,都可找到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