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香港古羅馬

焚化香港古羅馬

超級焚化爐擬建於石鼓洲,令這個小島多了媒體注意。胡順安(胡Sir)說:「石鼓洲就是康復院,康復院就是石鼓洲。」其實香港人從來都沒有認真了解過石鼓洲,石鼓洲大異於其他離島,它是禁區,島上只有一個成立於1963年的住院式男性戒毒中心,名為石鼓洲康復院,胡Sir是現任院長。住院期間,院友會透過建築習作陶冶性情。院舍是開放式建築,須乘專船前往,一下船便是院舍範圍。

院友花15年建浴池

羅馬浴池
原為何漣瀝為院友洗滌心靈的場所,後因島上食水不足,改為蓄水池。

下船後乘車子遊覽小島,記者坐在副駕駛座望出窗外,陽光刺眼,臨海的綠島和藍海色彩分明,感覺似在歐洲乘車兜風。石鼓洲的面積約為長洲三分之一大小,島上沒有原居民村落,只有康復院的建築物遍佈整個小島,島民就是職員和260名自願入住的戒毒人士,只見滿身紋身的大漢在烈日下悠閒地曬太陽休息,大家互相揮手打招呼。以前這裏出過一個熱愛歐洲藝術及中國文化的院長何漣瀝,所以院舍內不難見到仿古羅馬人體雕塑、西式庭院、羅馬浴池、西式教堂,以及中國功夫雕塑、中式廟宇等中西fusion建築並存,何漣瀝描繪他周遊列國的風景,藉着院友的手藝,創造了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虎豹別墅。
何漣瀝醫生是歷來任期最長的院長,生於英國,在石鼓洲工作了27年,1998年退休返回老家。胡Sir說:「島上大部份的建築都在他的任期內完成,院友分別隸屬10個社,每個社分擔木工、電工、水泥等不同任務,島上所有建築便由他們一手一腳建成,羅馬浴池更花了15年完成。」院友的宿舍建築既像四合院又像廟宇,是當年全島院友瘋狂的建築習作,今天終成珍貴的文化遺產。

島上也有迷你農場,胡Sir指信社養着的這頭母羊「芒果」最黐人。

環境最佳
信社的環境是康復院八社中最佳,但因興建焚化爐而有意搬走,以免被廢氣污染。

紀念戴妃
為紀念戴安娜皇妃兩度探訪而建的戴妃樓,門前放滿了功夫雕塑,很騎呢。

穿越時空小歐洲

旋轉階梯
陽光穿過鐘樓的階梯,恬靜和諧。

天主教堂
建於2008年的聖家小堂,供天主教教徒使用。

院友製作
康復院的院友不是藝術家,但雕塑做得有板有眼。

千奇百趣東方篇

開光玉佛
2006年,時任院長陳家輝醫生捐贈了九呎半高的緬甸白玉佛予康復院。

曲折人生
以人生曲折為設計意念的曲橋,想不到外國人也懂中國人的智慧。

石鼓洲康復院無閘,城樓教人想起集古村。

望海觀音,屹立在石鼓洲碼頭旁。

政府沒有告訴你的事

關注保育的自由撰稿人Martin Williams表示:「擬建的超級焚化爐高150米,跟石鼓洲的最高點相若,但政府報告忽略了康復院部份建築物就建在半山甚至山頂,廢氣會影響到宿舍。」此外,夏天受西南季候風影響,焚化爐排出的廢氣亦會吹到港島、長洲一帶。
「怎麼能夠說不關港人事?政府沒想過長洲人會那麼激烈地反對,是因為錯估他們沒知識吧。」Martin用手比劃,表示將來會有烏黑的廢氣飄向港島,但政府的宣傳片卻隻字不提。有太多的資訊被隱瞞了,高官以專家的姿態進行洗腦,不斷提住垃圾圍城,籲居民以大局為重,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石鼓洲只有半百年歷史的建築太年輕了,島民又是弱勢社群,注定是被犧牲的小我。

焚化爐擾江豚

近年江豚喜歡聚集於石鼓洲,但政府擬計劃填海興建達15公頃的超級焚化爐,工程期間船隻出入,工程範圍亦會圍網,江豚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生活環境受到騷擾及破壞。江豚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在中國更屬瀕危動物,香港人應要珍惜。

新華社圖片

數量:近200條
出沒海域:12月至5月旱季於石鼓洲、南丫島及索罟群島、6月至11月雨季於橫瀾島及蒲台島
資料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助理環境保護經理(海洋)李美華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