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條例生效一年 中藥行業劏客最多

商品條例生效一年 中藥行業劏客最多

【本報訊】針對不良銷售手法的《商品說明(修訂)條例》生效一年,消費者委員會共接獲3,463宗投訴,藥物及中藥行業「劏客」最多,涉及431宗投訴,主要是混淆「斤」和「両」劏客,或以假商標的「山寨」中成藥魚目混珠。涉及最高金額的投訴個案是長實分拆葵涌雍澄軒酒店房作住宅出售,涉款逾47.3萬元。
消委會主席黃玉山直言,不良銷售手法五花八門,「新手法的確係innovative(創新),有好多我哋都諗唔到」。他指有健身會登廣告宣傳一個標價98元的健身美容療程,事主去到該健身會後,職員「㩒吓、按吓」便指該平價療程不適合事主,游說他接受另一個1,000元的療程。由於事主已脫光衣服僅圍上毛巾,「就算100個唔願意,結果都簽咗」,事後向消委會投訴。

《蘋果》奪三新聞獎

《商品說明(修訂)條例》去年7月實施後,消委會收到3,463宗投訴,當中820宗涉及內地旅客。投訴個案大多數涉誇大、失實的虛假商品說明(2,005宗),其餘包括具威嚇性的營業行為(446宗)、不當地接受付款(396宗)及誤導性遺漏(360宗)等。排首5位涉不良銷售手法投訴的行業依次為藥物及中藥、電訊服務、健身會、食肆及娛樂、通訊用品(見表)。
黃玉山表示,有投訴人購買藥材,以為580元一斤,結果是每両計。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指出,不少蔘葺海味舖以「掩眼法」如標價用字超細,甚至利用反光等,「掩一掩就收埋咗,純熟程度可以話越來越高手」。而樓上珠寶店、影音店、傢俬店及驗身中心涉及不良銷售手法也有上升趨勢。該會把281宗投訴個案轉交海關調查,佔整體約8%。
此外,消委會昨公佈第14屆「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蘋果》共奪3個獎項。記者盧勁業和梁御和憑《社交Apps濫索權限 盲click失私隱》奪得特寫組別銀獎;攝影記者何家達憑《揀樓》奪新聞攝影金獎,謝榮耀則以《價值36萬的工作平台》獲優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