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文章中,我經常提到身教對孩子的重要性,大人做個好榜樣是最佳的方法讓孩子學到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
今天我想重點講講一個似乎是香港的文化——遲到。
我初來香港時,認識了一些外國人和香港人,我經常在預定的時間到達戲院或酒吧等待他們。不久,我意識到沒有人會準時到達。起初我覺得很困擾,或者是這個朋友不可靠?但我在香港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就發現這是個文化現象。我所有的朋友,都說他們身邊的人也經常遲到,我想這是生活於節奏急速的城市的代價。
從小我就被「洗腦」:你應該要早過約定的時間到達。因為他人為了你花掉寶貴的時間,同時亦因為你重視朋友的時間,不想他們為你等待太久。從小我就被教導,準時到達代表你重視身邊的人,如果你因為一些突發事情而遲到,出於尊重,務必提前打電話道歉。
怎樣把這個理論體現在育兒方面呢?若連自己都無法接受遲到是稀鬆平常的事,那麼在放學時或是生日會之類的活動,能準時會見孩子就相當重要。當你遲到,就彷彿在告訴孩子你並不在意他們,眼前這件事並不重要。這並不顯然易見,但在孩子的潛意識內,你正正給了他們這樣的一個訊息。放學時,若家長遲到,你能看到那些小臉蛋有多失望。
家長接放學時遲到,代表你沒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記得當時你應該要在甚麼地方,或者忘記了接送他們的責任。這間接告訴孩子,有些事情比他們更重要。
記得調校好鬧鐘,提醒自己別遲到,比預計的時間早出發,提早到達等待他們,讓孩子知道你有多重視他們,多想念他們。你可告訴孩子你愛他、想他,但如果沒有實際行動支持,那就只是空話罷了。(文章由英文原稿繙譯)
Piers Darkins
三女之父,本地小學外籍資深英文教師;其妻為人氣博客Yennie,以一篇「不上Playgroup」網誌在媽咪界打響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