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流行綠色耕作,更興起利用大廈天台設置農莊,獨立天台的買賣及租務放盤增加,更以回報率特高作招徠。事實是否如計數般簡單?本報訪問了兩位天台農莊的負責人,一個規模較細,天台面積僅約1,500方呎,農莊經營了一年半,至今仍蝕錢。另一擁有3個大廈天台,平均每個面積約1萬方呎,3個農莊經營約兩年,其中兩個蝕錢,僅一個可收支平衡。雖然現實並非盡如人意,但好此道者都異口同聲地表示,在城市中務農,精神回報較實物回報更大。
記者:蔡家儀
攝影:黃偉傑 李家皓
葵涌金富工業大廈面積6,000方呎的天台,月租叫價1.5萬元,估計可擺設260個90厘米乘60厘米的種植箱,以每個月租200元計,每月可收5.2萬元,相當吸引。另一荃灣寶業大廈天台,面積1,800方呎,叫價97萬元,估計可放130個種植箱,可收月租及年租分別2.6萬元及31.2萬元,回報率超過30厘。不論租、買天台,表面回報豐厚,現實卻是另一回事。
距港鐵太古站僅一分鐘步程的仁孚大廈,其天台就是「都市農莊」首個場地,負責人林世昌原於附近另一工廈天台經營生意,閒來在寫字樓外空地種植,植物茂密繁盛得吸引了仁孚大廈業主的注意,決意將閒置的天台租出,在林世昌的打理下,逐步發展成現時極具規模的天台農莊。之後觀塘及荃灣兩工廈的業主也向他招手,現時主持合共約3萬方呎天台農莊,規模全港屬數一數二。
首要天然環境配合
林世昌表示,將閒置天台發展成農莊,必須要符合幾項條件,首先是天然環境,天台日照及通風是否足夠,其次是配套,如天台可接駁水電,最好有小型的貯存倉作支援,另外,大廈的位置亦很重要,既要交通方便,也要有社區人口支持,鄰近住宅區或商廈就最適合。
仁孚大廈可謂得天獨厚,天台日照充裕又夠通風,距港鐵太古站僅一分鐘步程,鄰近有多個住宅屋苑及寫字樓,佔地約1萬方呎,可擺放約420個種植箱,現已全部租出,還有三、四十人在輪侯,200餘位農友以25至45歲在附近居住或工作的女性為主,不少租兩個種植箱或以上,最多更租用10個。由農莊開辦的種植班,現有六、七十名學生。客源穩定,加上百分百出租率,至今經營約兩年時間,只屬收支平衡階段,要賺錢談何容易。
預防暴雨病蟲禍害
林世昌解釋,每個種植箱成本1,000餘元,農莊僱用1名長工及兩名兼職打理,加上天台租金及水電開支,成本不輕,即使420個種植箱全部租出,每月收入約8.4萬元,亦僅夠開支,要「賺大錢」是不可能的,更不要期望搵快錢,農莊由開發至營運暢順至少要花10年時間,其間要面對颱風暴雨、病蟲禍害,若預防措施不足,可以一下子打跨農莊。位處工廈的農莊,要面對收購而隨時斷租的風險。
林世昌稱,種植是興趣,開發農莊則是管理生態,會有使命感。種植是很好的城市減壓活動,一個運作良好的種植箱,每年可有三、四十磅的收成,但當中的滿足感則難以衡量,精神回報較實物回報更大。作為城市農夫,他希望有更多閒置的天台可發展成農莊,更多城市人參與種植,而每個天台農莊都應各有其特色,百花齊放,負責人大可自定風格,吸納不同客戶群,定位後更容易留住租戶。
物色天台困難 出租率一半
【老闆心聲】
鄰近港鐵荔枝角站的「天台農莊」,由3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經營,三人的子女是同學,主力打理農莊的Wendy表示:「當初物色天台經已困難重重,大部份業主寧願租給電訊公司作發射站甚至丟空,也不願租予發展農莊,好不容易才找到這裏。」
蝕錢也繼續經營
「天台農莊」面積約1,500方呎,可擺放70個種植箱,開辦至今一年半,出租率僅一半,Wendy坦言「蝕緊錢」。
蝕錢也繼續辦下去,除了農莊可圓3人的田園夢外,經營農莊以來,已認識到不少真心熱愛務農的朋友,能夠一起分享收成和交流耕種心得,甚至在其他場合相約共聚,有些更成為知心友,十分難得。不過,也有貪新鮮或趕潮流慕名而來的租戶,只問收成而疏於付出,付了一季月租只前來三、兩次,這類租戶通常只是過客。
Wendy表示,假如70個種植箱全部租出,每月收入約1.4萬元,就可達至收支平衡。過去她曾努力作宣傳,試過派傳單,可惜效用不大,吸納不到附近工廠的上班族;亦於天台外牆掛上巨型宣傳海報;現時只建立facebook專頁,除與農友分享心得,也希望透過網上宣傳,吸引更多人流。
退休農友:每周來兩次
【租戶心聲】
剛退休的田女士是「都市農莊」最早期的租戶之一,她表示,家裏雖有露台可栽種,可惜滋生大量蚊蟲令家人不滿惟有放棄。有次參觀「有機日」攤檔介紹天台農莊,再次燃起耕種的念頭,得知天台位置方便,二話不說便承租。不久已愛上天台耕種,更越租越多,現時擁有3個種植箱,夏天栽瓜種豆,冬天種蔬菜水果,非常享受種植的過程,而且收成豐富,可以帶回家煮食。田女士本身已有務農知識,加上「都市農莊」的導師協助,單是今夏種的苦瓜,已有10餘個收成。她每周前來一、兩次,主要是施肥除草,每次逗留1個小時已足夠照料3個種植箱,因此說沒有時間耕種是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