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芊陌:IB狀元睇真啲 - 蕭煒春

悠遊芊陌:IB狀元睇真啲 - 蕭煒春

國際文憑試上星期放榜,傳媒焦點總是放在一眾狀元身上。是否出產狀元的就一定是好學校?若孩子不是明星級學生,選校時應衡量哪些標準?以下是我作為資深IB(國際文憑課程)家長的一點看法。
據統計,全港共有13位滿分狀元,其中八人來自英基轄下學校,兩人屬保良局蔡繼有學生,傳統名校聖保羅男女、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真道書院均有一名滿分學生。IB計算六科成績,每科最高七分,加上佔三分的TOK(Theory of Knowledge),滿分為45分。從來不敢奢想我家孩子可以成為13人中的一員,若將目標放在40分或以上,基本上已有入讀理想大學的把握。
若不計狀元人數,單計算考獲40分或以上的學生比例,聖保羅男女中學仍然以大比數拋離其他學校,但要注意,頭四間表現突出的學校,均只有二、三十人應考IB。大校方面,李寶椿今年雖無滿分狀元,但仍是出產較多高分學生的學校(37.5%)。
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今年有兩名滿分狀元,但若計算高分學生比率,則大跌至只有16%。英基屬下的西島中學出產三名滿分狀元,屬全港之冠,但其實高分學生比率(22.8%)不及同屬英基轄下的英皇佐治五世學校(25.5%)。
由此可見,不能單看狀元數目而斷定一間學校的表現,因為IB又或是國際學校的「特性」,是同一級的學生表現可以相當懸殊。即使不是狀元學校,各校總有好幾名44、43分的榜眼、探花,可能因為個人努力,也可能因為家境較優裕,可以負擔得起IB昂貴的補習費用。與此同時,即使是李寶椿、男拔萃,也有學生未能取得24分的及格分數,不獲發文憑。
留意各校持續產生高分學生的比率,是一個較為穩妥的指標去審視學校。有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是,一些新進IB學校的成績持續上揚,譬如滬江維多利亞書院的高分學生比率由前年的10.1%、去年的16.4%,升至今年的23%;啟新書院由前年的9.5%、去年的10.9%,升至今年的17.2%。雖然跟一眾老牌名校仍有距離,但反映經驗的累積,有助各校掌握課程要求。

蕭煒春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