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讓孩子承擔後果(下) - 康婷

愛的覺度:讓孩子承擔後果(下) - 康婷

能踏上「讓女兒承擔後果」那條道路,是無辦法之下逼出來的反應,並不是甚麼精明的策略。當時每天都發生兩件事,令我不得不採用這個非常重要兼有效的教導方式。在女兒6歲的那時,每個早上我的說話都猶如錄音廣播,不斷重複:「快點吃完早餐」、「你的書包呢?」、「還沒有穿好襪子嗎?」而每天前往學校的路程就是訓話之時,聽者不厭,我作為講者也覺得悶。起初以為只是個過渡期,那有可能每天要做的事,做了幾個月還要不停的提點,但原來女兒這種不在意的態度是可以持續下去的。另外,每天吃飯的時候,我總是被桌上和地上那些掉落的食物分散了注意力,不能全心享受家庭樂,儘管說了無數次「小心點」也是枉然。既然每天機械式的訓話沒有作用,而我所定下的獎賞或懲罰也不見得有長遠效用,一旦取消便會打回原形,那就惟有讓女兒承受自己的抉擇所帶來的後果吧,也許她要經歷上學遲到或清潔掉落的食物,才會有意願改善習慣。
作為父母要袖手旁觀的確很難做到,只要稍為掉以輕心,便容易被「提點及協助令事情走向更理想的結果」這想法誘惑,想從女兒身上空降決定權。幸好我不時提醒自己:讓她作決定並承擔所帶來的後果,目的是協助她從錯誤中成長。這樣能避免自己成為獨裁主義者。早上女兒若行動太慢,她就要承受上課遲到那難為情的場面,若不練琴便要承受老師的責備,若忘記做功課便要自己向老師交代,若在餐廳打翻水杯便要自己告訴服務員。我的角色不是要預先告訴女兒每步該怎麼行,反而是跟她一起思考眼前有甚麼選擇,討論事情發生後有甚麼後果及處理方法,然後讓她自己抉擇,到事情完畢,再跟她一起檢討所學到的教訓。有次在餐廳,我觀察到服務員聽不到女兒說想要一杯水,但我沒介入,等到女兒問我為何還沒有水喝,我便鼓勵她與服務員跟進,屆時她才曉得人家根本沒有聽到。雖然女兒要等上一段時間才有水喝,但她從中學到了怎樣和服務員跟進事情,和說話時要確保別人聽到才行。
實施這個教導方式最難過的是丈夫那關,他在一個非常傳統的中國家庭長大,習慣了父母會盡量幫助孩子避免任何苦楚的教育方式,包括生病、挫折、失敗,如欲事情達至理想的結果,父母就應當幫助孩子作抉擇。「讓孩子承擔後果」剛好相反,目的是要鍛煉子女自己作選擇,並從錯誤中學習,以至下次才有更理想的結果。我和丈夫在這話題上辯論超過半年,例如女兒在較寒冷的天氣下也不帶備外套,他愛女心切便問:「着涼怎辦?」我的答案是:「又不是未試過着涼,已經提醒過她有這個可能性,那便讓她承受後果吧。」本來丈夫覺得這做法簡直是天方夜譚,但後來見證了女兒的行為和判斷力在年內有良好轉變,他最終也承認應當讓女兒承擔後果,並同意準則為不涉及人身安危。我們的目的是想女兒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決策者,而親身經歷自己決定的後果,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而將來她還要面對更大的責任,更嚴重的後果。跟跑馬拉松一樣,有勇氣承擔責任不是一天便能成就的事,需要親身經過長時間鍛煉才能勝任。

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