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少攀山專家想征服瑞士阿爾卑斯山,企圖登上有「歐洲屋脊」之稱的少女峯。雪崩、嚴寒,是上天予登峯者的重重考驗。1893年,一位登峯者構思建設登山齒軌鐵路,讓往後世世代代都不用冒死登峯就可親睹壯麗雪山景色。這個創下傳奇的正是「瑞士鐵道之父」Adolf Guyer Zeller。然而,人類並未滿足,百年後的今日我們仍享受於雪峯上的冰川漫步,把阿爾卑斯山變成夏雪的朝聖地。
記者、攝影︰林慧賢
乘百年登峯列車 疑患高山症
7月初,瑞士平均氣溫只得15℃,雨紛紛,像冬天。這幾天,在雪峯腳下的茵特拉肯(Interlaken)早已聚集了很多準備登峯行山的遊人,待天色好轉,隨時起行。Interlaken,顧名思義,位於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及圖恩湖(Thunersee)兩湖之間,背靠阿爾卑斯山的艾格爾峯(Eiger)、僧侶峯(Mönch)及少女峯(Jungfrau)。雪山上的冰雪融化成薄荷綠色的河道流貫小城,美景如畫,加上Interlaken Ost車站是登山鐵路的起點,故這裏成為登峯者的基地。
可惜天公不作美,已經連續下雨一星期,本來在鎮上任何一處也可看見的阿爾卑斯山,被霧氣籠罩,彷彿被人以美圖秀秀粗暴地抹走了一樣。大家等了又等,終於在上周六早上天氣稍為轉晴,大批遊客及行山人士把握這難得的一天,早上6時便開始起步,從茵特拉肯出發登雪山。要登阿爾卑斯山可選擇乘齒軌列車或步行,前者要轉乘三架不同的列車包括Bernese Oberland Railway、全球最長齒軌鐵路Wengernalp Railway的黃綠色列車,以及連接位於歐洲最高海拔車站「歐洲屋脊車站」(Jungfraujoch-Top of Europe)的Jungfrau Railway。遊客都為着列車的傳奇慕名而來,本地人則愛行山到克萊雪德(Kleine Scheidegg)才轉乘Jungfrau Railway。而我則打算先乘列車上山,再健行下山。
乘列車登山需時2小時20分鐘。很慢?試想像由海拔567米的茵特拉肯攀至海拔3,454米的歐洲屋脊車站,而最後一段Jungfrau Railway的車程,在52分鐘內足足1,400米的高低落差和高達25%的坡度,在這短期內經歷的高氣壓、低氧氣,隨時讓人患上高山症。沿途天氣變幻不定,我的耳壓也一直在變,雖然只是在列車上坐定定,但當進入隧道,氣溫下降,我開始有點呼吸困難、很睏、很冷……
我肯定那不是早起所致的渴睡,因為車廂裏本來興奮雀躍的遊客都明顯軟癱下來。我是否患了高山症?大概不會吧,還幸沒有頭痛。坐在車長室,車長Marcel告訴我,我們正進入艾格爾峯和僧侶峯的肚子裏,換言之,我們好比駛進了一個大雪櫃。在山腰小鎮Grindelwald成長的Marcel,見識過雪峯的爛天氣,他說︰「要看雪峯真的要講運氣!我對這段路又愛又恨,不怕雪崩和下大雪,因為列車前有鏟雪器,再厚的雪也能開出一條路;反而最怕颳大風,因風速隨時達280公里,列車也會被吹翻,那就不得不停駛了。」
這刻,我穿上防風防水保暖輕便行山衣物,走快兩步也覺氣喘,難以想像在1896年,那100名意大利工人是如何攜大量開山器材和爆炸火藥,穿上厚重衣物登山開路。究竟憑甚麼,他們能堅持十多年中在惡劣天氣下開山劈石,炸開一條長達9.3公里的隧道,還鋪設成一條齒軌鐵路。當年這班工人只得日薪約40港元,加上6名工人殉職,曾釀起罷工,最終歐洲屋脊車站在1912年竣工,但其造價足足超支兩倍,花了1.38億港元。雖然如此,這條鐵路不僅創下傳奇,還造福世人。登山隧道有兩個中途站可觀賞艾格爾峯,同時也是向開山工人們致敬的紀念站。而為保護雪峯及減低鐵路耗損,Jungfrau Railway鐵路公司每天只售六千張票,以限定每日的登山人數。
徘徊冷暖之間 遠眺世遺冰川
我很幸運,抵達歐洲屋脊車站,濃霧忽然散去,皚皚白雪刺眼非常。整個世界突然只有藍色和白色,積雪和白雲一樣厚,處於一樣的水平,近得像可撫摸白雲一樣。我站在戶外的司芬克斯觀景台(The Sphinx),遙望阿爾卑斯山脈最長的冰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阿雷奇冰川(Aletsch Glacier),廣寬的白色冰川像伸延至世界盡頭,冰川上的流紋也清楚看見!在陽光下站在雪峯一點也不覺冷,而且挺暖和,有遊客甚至穿上短袖衣衫,在冰川平原上玩滑雪橡皮胎,夏雪的奧妙莫過於此。
當然,運氣不是人人有。導遊跟我說︰「遇上天氣壞的日子,甚麼也看不見而且冷得刺骨,今天竟然丁點風也沒有,你真的走運了!」為安撫倒楣的遊客,車站大樓內有多個展廳,隨「TOUR」指示牌走,便可觀賞歷時4分鐘的360度「Jungfrau-Panorama」微電影,還有2012年開放的體驗館「Alpine Sensation」和冰雪宮殿,了解百年前登峯者的故事和回顧齒軌列車的歷史。
從戶外走進室內,我反而覺得很冷,因為身處的冰雪宮殿建於冰川裏,氣溫只得-2℃。宮殿在1934年由兩位攀山導遊鑿建而成。在觀景台看冰川,一切像靜止了,然而身在其中,才感受到冰川的「生命力」。冰牆上的流紋和中間夾着一層在「間冰期」天氣回暖時生成的霉菌,是生命的憑證。另外,冰川每年向上移動15厘米,故冰宮也要定期「維修」,當局還考慮到遊客的體溫帶來的影響,於是在冰宮內便設有將熱力轉化為電力的系統,為餐廳提供部份電力。
陰雲密佈間消失的少女
可惜運氣始終有用完的一刻,本打算走以美景馳名的Jungfrau Eiger Walk健行徑從Eigergletscher車站徒步下山回到克萊雪德,可是列車甫回到車站,即陰雲密佈下起毛毛細雨。此刻,就只有來自日本的公公婆婆最堅持,在風雨中欣賞艾格爾峯。
導遊見我悶悶不樂,說了一個挺無聊的傳說來哄我︰「以前茵特拉肯有多間修道院,修士們都一副正義之士的模樣。當時鎮上居民常見有人命喪艾格爾峯,加上山峯黑黑的,不似少女峯白雪皚皚一臉清純,於是將艾格爾峯塑造成邪惡形象,並把夾在中間的雪峯命名為僧侶峯來守護少女峯。」話未說完,少女峯已消失於濃霧中,詭秘得令人懷疑少女是否曾經存在過,這掩眼法之厲害又何須僧侶來守護?雨中,我只能回味那片刻美好時光,如此這般若即若離,亦遠亦近,變幻不定,最叫人着迷。我終於體會到車長Marcel何以對此路段從不生厭,也明白開山工人們如何能堅持下來。
Travel Memo:瑞士
機票:乘坐新加坡航空來往香港至瑞士蘇黎世,於新加坡轉機,來回經濟客位票為7,896港元起(未連稅)。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毋須簽證。
匯率:1瑞士法郎約兌8.65港元
交通:建議購買瑞士通票,由蘇黎世到茵特拉肯,需時約2.5小時。再於茵特拉肯轉乘登山齒軌列車,瑞士通票以一個月使用六天為例,票價3,707港元。由Interlaken Ost車站至歐洲屋脊車站,二等座單程票價約872港元,二等來回票價約1,710港元,持瑞士通票者可享有折扣優惠。
查詢:歐洲鐵路公司( http://www.raileurope.hk)、Jungfrau Railways( http://www.jungfrau.ch)
鳴謝:新加坡航空、歐洲鐵路公司、Interlaken Tourism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