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諮詢報告出台。一如所料,梁振英選擇性失聽失明,只聽到看到支持己方的意見,說提委會改革是「主流意見」。諮詢報告如何踐踏民意,坊間已經有很多評論,在此不贅。既然政府已經出手,民間便需盡早定下對策,準備部署抗爭。
政府不敢在現階段全盤否定公民提名,有評論指只是緩兵之計,避免民意即時反彈,但去到最後也一定會否決公民提名。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政府和中方掌握勝算,也毋須拖延打消耗戰。今次報告未揭底牌,顯示他們對龐大民意有所忌諱。諮詢初期,政府和中央對公民提名極為強硬,如今態度模稜兩可,證明79萬人公投、七一51萬人上街、逾千人預演佔中等行動為普選困局打開缺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機出手,承接數個月以來累積的民氣,爭取真普選。
和平佔中最初的時間表,是等待政府提出一個不符合國際標準的方案後,才發動佔中行動。先不說國際標準門檻過低的問題,時機也極不明智:中央拋出其方案後,方案就成了底線,任何行動均無可能迫使中央退讓,給予更民主方案。因此,在中央拋出方案後才佔中,最多只能爭取到撤回方案,拉倒政改。而政改被拉倒,得益的只會是爭取連任的梁振英。
佔中的運作邏輯,是以公民抗命作為籌碼,在最後關頭談判撕裂與中央進行博弈,爭取真普選。因此,如果市民是珍重公民提名、政黨提名、議會提名等無篩選方案,便應在中央一錘定音前出手。政府和中央的方案可在報告中看出一些端倪:3.68節重點提及有意見認為提委會應維持在1200至1600人的水平;5.09節提及參選人應得到提委會中跨界別的支持,及符合機構作為提名要求。若到最後階段才反應過來,可以想像到時政府提出的方案將包含機構提名、四大界別提委會小修小補、甚至是全票制等極端機制。
政改第三部曲,人大將於8月尾完成審議政府提交的報告,並為未來的方案設下框架。公投選出來的三軌方案,幾乎毫無懸念地會被排除。最可能出現的是,人大宣佈政改需在《基本法》(中央所詮釋)原則下進行討論,即排除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制度,保留四大界別以保障中央及權貴的影響力。唯一有變數的,就是它是否堅持公司票、全票制、候選人需設上限的原則。林鄭提及,第二輪政改諮詢將以方案形式進行諮詢,亦即代表市民只能在A方案加100提委;B方案加300提委;C方案加1,000提委中進行選擇。
2010年政改,顯示人大訂下的框架有其修改空間,但到了第二次諮詢,方案基本已塵埃落定。故此,要改寫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劇本,最好的公民抗命、甚至佔中時機就是人大確認後(8月尾)至第二次政改諮詢前(大概10月)。有別於7月2日示警式抗命,今次的公民抗命是全香港市民總動員、大規模的佔領行動,以癱瘓政府及核心地帶迫使中央作出讓步。
事先鋪陳時間表,為的就是使中央和特區政府明白,港人於6月公投中的集體意志不容踐踏。若他們真的希望跟港人有商有量,給予無篩選的制度在所難免。秋天佔中是否出現,決定權不在三子、不在學聯也不在民陣,而是在中央和特區政府。
楊政賢
民陣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