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 - 劉紹銘

古風 - 劉紹銘

劉若英在〈張叔〉說張叔,說張叔小時家境「赤貧」,皮膚黝黑,長得像瘦皮猴,常到她祖父劉將軍的辦公室門口蹓躂。祖父的副官見這小子五官端正,就收留他當小傳令兵。就這樣,「小屁孩一個,被理了寸頭,握着比他還要高的槍桿在我祖父家門前站崗。」大陸山河變色,劉將軍撤退到台灣,「小屁孩」順理成章的跟着來,從此把劉家看作「本家」。
張叔成家娶了台灣媳婦,又因得到劉將軍鼓勵趁年青多讀書求上進,不能一輩子都當傳令兵,張叔聽話發奮自學,終於考上公路局,當上公務員。當了公務員後,他每天還會在上班前或下班後到劉家應命。他大概覺得自己有兩頭家吧。退休後,張叔在劉家的服務又從兼職恢復到全職。這時張叔已過花甲之年,平頭已經泛白。
將軍晚年,神志不太清醒,祖母自己的年紀也不少,扶不動祖父,請了菲傭幫忙照顧。到了最後兩年,「菲傭也敗下陣來,祖父的吃喝拉撒就全靠張叔一個人。……祖父臨終時,張叔堅持親手為他擦拭身體,……。這樣的兩個人──老將軍跟傳令兵,沒有血緣、沒有債務、沒有合約,憑的就是相互的感受。」
每年上山掃墓,不能少了張叔,因為只有他才找得到那條崎嶇的路。香燭鮮花擺佈過後,滿頭花白的傳令兵開始喃喃自語的向在地下的長官報告:「英英來嘍,她來看你嘍,太太都好,你放心啊……。」將軍過後,老家人只剩張叔,他依舊依老規矩來家中服侍祖母。劉若英在外地打電話回家時,只要是張叔接的,總聽到他不斷重複說:「家裏都好,家裏都好,你放心……你放心……。」張叔身後,他太太說丈夫一直把劉家放在第一位。每年的年夜飯,他總是先招呼好劉家才輪到自己家的。
〈張叔〉裏的張叔,承襲了舊小說的人情:記得一飯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經典的例子應是話本小說〈徐老僕義憤成家〉。阿寄當年喪父喪母,無力殯殮,賣身在徐家終身為僕。阿寄為人「忠謹小心,朝起晏眠」,甚得徐家老爺歡心,對他每事優待。誰料老爺身故後徐家驟起變故。少主三人中最小的那位一天忽地患了傷寒逝世,遺下孤兒寡婦受盡狠心伯父欺凌。阿寄激於義憤,拿了新寡主母顏氏交他的小小本錢,千里關山跑碼頭做生意,終於發了大財,悉數交給顏氏讓少主成家立室。阿寄活到八十,不肯受顏氏給他的財物,生病也不肯看醫生。
張叔走後的一個清明節,劉若英想上山去看祖父,拿起電話才驚覺老人家已經不在人世了。張叔作古,「對我而言是一整個世代的結束──一個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年代,一個把忠誠視作基本教養的年代。」幸有〈張叔〉這篇傳記文字為證,不然實難相信在這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張叔」的血肉之軀跟我們一起生活過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