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官員不能逃避(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問責官員不能逃避
(時事評論員 馮志豪) - 馮志豪

高鐵工程延誤被揭發三個月後,由港鐵董事局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公佈首份報告,將責任歸咎於行政總裁韋達誠及工程總監周大滄,同時亦批評企業傳訊部門。最後韋達誠宣佈提早一年於今年8月離任,最少帶着3,000多萬港元離開。
調查報告指未有發現港鐵試圖隱瞞或掩飾工程延誤,可是在報告中已表明工程總監周大滄在去年4月發現工程滯後時,分別有與行政總裁報告及提出局部通車方案。而董事局一直被蒙在鼓裏,傳媒在同年5月追查時,韋達誠仍然發放不正確資料,甚至周大滄在年底時仍指可按2015年通車時間表完成。這絕對不是報告所指韋達誠僅「判斷力欠佳」,而是欺騙行為,意圖瞞騙董事局、政府及市民。
雖然周大滄早前已經宣佈離任安排,加上韋達誠亦提早引退,可是他們的離去並不代表所有責任均在他們身上,反而感到是他們成了「祭旗」對象,並附以一筆可觀的補償金額。報告只顯出技術層面的責任,卻無法帶出政治問責,作為董事局主席的錢果豐和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可以置身事外並絲毫無損。
除了高鐵的延誤,其他各條延線亦有阻滯,加上事故頻生,作為董事局主席實在責無旁貸,一般上市公司出現如斯影響公司業績、股價及公共形象的事情,勢必下堂求去,而非厚顏地繼續留在崗位之上。
而張炳良在今年4月表示「驚訝和意外」之前應該知悉事件,卻要被傳媒踢爆時才表示無法如期通車;加上他作為局長,無論在董事局的崗位上,或是由路政署署長擔任主席的高鐵項目監督委員會上,實在是責無旁貸,絕不能以無知作為推卸責任的理據。
下一波的行動,絕不能因技術官僚下台而停步,反而應該加大力度,向問責官員追究,否則問責制會再次被淪為紙板一塊罷了。

馮志豪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