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國際政經秩序果然正在分崩離析。除了地區軍事同盟、政治同盟開始出現裂痕,有點各自為政的味道外,由美國一手打造、主導的國際金融經濟的架構及秩序也開始受到了衝擊。金磚五國興起,加上她們設立的常設性金融機構如開發銀行,正在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造成挑戰。即使一時未能成功改朝換代,但要求改革、要求分享權力的呼聲肯定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有力。
70年前的夏天,以美英為首的盟國財金官員齊集美國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就戰後的金融經濟秩序作規劃,宗旨是提防大蕭條重演及避免各國把貨幣貶值增加出口。說是盟國協商,實情是由美國主導。當年只剩下「三斤釘」的大英帝國,雖然派出最能言善道的凱恩斯作代表團團長,提出完備的方案包括世界貨幣Bancor也不管用。因為錢都在美國政府手上,所有參戰國都倚賴美元來支付戰爭以至其他基本開銷,最後只能依美國的意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監察各國對外收支及貨幣匯率情況,又成立了世界銀行幫助落後國家發展基建。
這些新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從制度及人事上,都由美國及西方主導。例如IMF總裁由歐洲人出任,世銀總裁則來自美國。而在IMF作決策時,美國由於擁有15%的投票權而變相享有否決權(重大決策如更改投票權分配必須得到65%以上支持)。
西方大國,特別是美國,不但在架構、人事上有主導地位,在理論及意識形態上同樣有控制權。IMF旗下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主要在美國大學受訓,奉行的是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不大支持政府干預經濟。一旦發生甚麼危機,他們的建議基本上從這套理論出發,要求政府緊縮再緊縮,以恢復收支平衡,重建投資者信心。這套「獨步單方」近十多年被稱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反映的正是美國的影響力。
但連番金融危機,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及債務危機,重創了西方大國,令她們從role model變成病夫,從強勢變成要爭取新興國家支持的弱者。一眾「新發財」開始對「有份出錢冇份話事」的格局不滿,認為國際金融機構不應再由西方政府把持,必須開放權力讓新興強國特別是金磚五國有更大話語權。年前IMF按慣例委任了前法國財長拉加德任總裁,就面對強烈反對之聲,最終只能是勉強過關。到下一屆總裁再提人的時候,歐洲人未必保得這個位置。
更大的威脅,來自新興經濟體另起爐灶。最近金磚五國峯會決定成立開發銀行,出資千億協助發展中國家搞基建。雖然實際如何操作,按甚麼條件、原則批出貸款仍未清楚,但這個機構將會成為世界銀行的競爭者,削弱西方陣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並可能衝擊存在已久的「華盛頓共識」。
事實上,不管中國、俄羅斯、巴西對這套想法都不以為然,她們對政府放權、透明度或開放市場更是充滿戒心。由她們主導的機構決定貸款的話,遊戲規則肯定不一樣,甚至可能出現一套「金磚共識」或「上海共識」。隨着中國、印度的崛起,美國進一步衰落,二戰後的經濟秩序在未來幾年肯定有大變。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