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價: 解讀長者情緒

生命有價: 
解讀長者情緒

一位婆婆入住老人院舍,初期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說生病,經常要求兒子到院舍帶她看醫生,但每當兒子來到時,她又表示情況好轉。假如你是婆婆的兒子會如何處理?

健康問題源自抑鬱

有研究指長者較難於表達抑鬱的情緒,往往會訴說一些健康問題,卻忽略情緒問題是導致身體毛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長者因忐忑不安徹夜難眠,他們只會說失眠,又或當心緒不寧以致茶飯不思,只會說沒有胃口。若我們不完全理解,容易錯誤解讀長者所謂的健康問題為過份憂慮、緊張,甚至脾氣暴躁等。值得注意是抑鬱症是導致出現自殺念頭的原因之一,患抑鬱症的長者容易覺得生存沒有意義。
那麼,婆婆的兒子是怎樣處理呢?他開始厭煩這種頻頻撲撲生活,開始拒絕順從母親的要求。但兒子越是冷淡,婆婆的身體越差,由小咳小病,變成嚴重的病痛,「食唔安坐唔落」,母子二人的關係不斷拉鋸,變得緊張。
「生命熱線」的義工跟婆婆傾談,原來婆婆一直與兒子同住,並居住在獨立的房間,她並不習慣院舍的群體生活模式,既要與別人共享空間,也要接受他人的生活習慣。婆婆說,被安排入住院舍,覺得自己被兒子遺棄,並擔心兒子不再照顧她,所以她越是緊張兒子,希望他關心自己。義工鼓勵婆婆參與院舍適應生活計劃,並與兒子互相協調。婆婆逐漸適應院舍的生活,母子二人關係有改善,婆婆的小病小痛亦很快消失。
要解讀長者的情緒,不能單從他們的言語或只靠聆聽,需了解他們的行為及習慣,更重要是細心,嘗試代入長者角色,理解他們的想法。如想關心有抑鬱徵兆的長者,或了解「抑鬱解讀──長者快樂生活行動計劃」服務內容,可致電2382 2007查詢。
撰文:生命熱線
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