暉灑自如:成在硬功,敗在軟功 - 周光暉

暉灑自如:成在硬功,敗在軟功 - 周光暉

最近可寫的題目很多,不過我比較關心的還是年輕人升學及就業的切身問題,所以本周就這個課題提供一些看法。
題目提到的硬功有兩種演繹:一是已量化的中學文憑試的評分作為入大學的基本門檻;二是偏重科學及技術的科目,如數理化、工程、醫學等的學習方法。軟功(soft skills)是指偏於文學、語言及社會科學等的科目及對現實工作包括升職的必備技能,如語言能力、溝通能力、處理跨範疇複雜問題及宏觀通識等的理解及視野。
星期一公佈的第三屆中學文憑試結果不過不失,而入大學的門檻平均是兩人爭一學位,達標的同學要等到八月八日本地大學聯招正式遴選的公佈時才知去向,未達標及在補選邊緣的同學則已馬不停蹄地往香港以外的大學看去另謀出路。
我個人的看法是,四年或三年的大學課程裏面學到的都只是基本功,真正學以致用的知識需要在進一步的深造、專業培訓、實際工作及在職進修來充實。大學過程中得到最大的資產是無止境、跨文化、跨國界的思維,校園內外包括暑期實習時建立的社會網絡的「軟價值」往往更管用及更長線。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港升大學的同學們可積極考慮選擇的課程包括有機會到外國一所大學交換一年來浸浸鹹水、操練外語及吸收外國文化。交換一年的好處是可值周末或假期周遊列國,感受一下異土風情及文化。從這角度看,選擇到英國交換或升學在地理上會佔優勢,因英歐的文化是比較有份量的。
為甚麼我要說成在硬功,敗在軟功呢?原因是十二年的中小學加上四年大學操練得來的硬功把你帶入工作的人生旅程,可是踏入社會工作後,每事都不會像校園課程那麼規範,亦沒有導師,工作時亦會需要用大部份時間對機構內外的人士接觸、匯報及溝通,需要的軟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大學及中學畢業後,同學們都是在同一條起步線踏入社會,可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後各人的仕途、去向及成就會截然不同,造成這方面分歧的最大因素正是個人的軟功及判斷力。這點任何人事科專家及獵頭人的看法都會是一致的,除非你是研究科學或病理的頂尖人物。
最後想分享的是,今天的畢業生求好的職位越來越難,原因是全球經濟不景及畢業生供過於求使到尋找一份好的職位成數不高,成功找一份好工要過三關面試是兵家常事。
同學們亦要注意的是,求職申請表往往會問及申請人有否經歷過訴訟、刑事檢控或被拘捕的紀錄及原因。如答案是yes的話,可能是求職免問的,同樣的問題亦可能在面試過三關時被人問到。香港最終是一個法治社會,犯法是有代價的。
願各位應屆畢業生前程萬里,心想事成!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