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霸權是如何煉成的(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言論霸權是如何煉成的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為了孩子,我們可以去到幾盡?
有位朋友,職業是老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朋友在報刊專欄,寫了些非主流的觀點。結果惹來反對意見的人,在網上群組譏諷,說他為人師表,絕對不應說一些跟權威觀點不同的話,甚至有人寫信到他任教的學院投訴。
究竟朋友說了些甚麼大逆不道的話,引起如此強烈的反應?朋友發表的觀點,關乎下一代福祉,但具體是甚麼一回事,暫且讓我賣個關子。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討論一個原則問題:「遇到不同觀點時,究竟當不同的態度,反映了甚麼現象?」
多數人都認為自己見到的是真相;你、我、他都是如此這般。很少人會嘗試了解,別人為何會有別的觀點。
有人會直線地去假設,持不同意見的人,肯定是收了甚麼好處。正如泛民支持者覺得建制派支持者都是為了蛇齋餅糭,而建制派支持者則覺得泛民都是外國勢力的爪牙。另一種常見的誅心論,就是覺得別人是「蠢」,受了別人唆擺。
我承認,有時我也會因為別人不同的觀點,而去批判別人的動機和品格。當然,我也經常因為自己比較另類的觀點,被人標籤甚至憎恨。不過,正正由於我經常遇到莫名其妙的「仇家」,也更令我反省,究竟一個真正多元的社會,應該怎樣去對待不同的觀點。
當別人的觀點,影響不到自己的生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笑罵由人,不喜勿看,就像政總門外新建的高牆。當然,這樣做對自己最大的損失,就是失去了讓自己反省的機會。還是那一句,別人的觀點背後總有一定的因由,細心參透,有時可以找出自己言行中的盲點。
自由多元的社會,意義就是在於容得下不同的觀點,而大前提就是各人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當然,有些觀點會影響到別人的利益和權利,所以在現代社會有言論的空間,讓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去勸說別人。最理想的結局,是透過辯論,找出眾人都認同的目標和方法,共識政治,也就是所謂的求同存異。我個人的經驗是,尋找共識,必須要各種不同的觀點之間,願意去代入別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要有同理心和謙卑的態度。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共識漸漸被「少數服從多數」所取代。在多數人真理的社會,每個人難免會發現自己總會在某些議題上,成為「需要服從」的少數。有人會各種方法讓自己成為「主流意見」、「普遍意見」、又或者「大多數意見」。各種方法除了勸說,還包括了動員造勢、選擇性引用有利數據、甚至禁止別人發表言論。如何去令自己成為「大多數意見」,似乎是現代政治的終極目標;至於甚麼手段謂之正路,何謂歪風,這個判斷,我留給大家自行思考。
我只想反映,許多人對政治冷感,可能是出於對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對立的恐懼。我們問誰人未發聲之前,也應該問一問發聲是否有用,會否惹來令人心寒的人身攻擊。
好了,是時候開估。我那位教師朋友在報章專欄寫的一篇短文,不是講甚麼白皮書政改和佔中;他只是說禁絕奶粉廣告有違言論自由的原則。朋友說人奶未必是最好的,這種質疑對某些人來講,是大逆不道,既要禁了他的專欄,也要他絕迹教育界。支持人奶的人也認為,既然人奶是最好的,奶粉廣告應該要禁絕,道理也是貫徹始終的,但他們沒有想過的是,假如被滅聲被抨擊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自己,那種壓力和無力感會有多大。
為了孩子,我們可以去到幾盡?「人奶是最好」的命題,究竟是如何成為主流普遍大多數意見?或許人奶真的是最好,但假如我們要孩子成長在一個容不下異見的社會,誰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已經為下一代準備了最好的一切?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