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內銀理財產品風險如黑洞

國策解碼:內銀理財產品風險如黑洞

中信銀行(998)發行的一款理財產品再創「神蹟」,在所投資的股票已經勁蝕四成情況下,投資者結算時,竟然不單可以收回本金,更可獲得在推廣時承諾的6.2%預期收益。為了維持銀行理財產品穩賺神話,內地銀行不惜一切代價維護所謂「剛性兌付」原則,卻令銀行的實質風險被掩蓋,並越滾越大。
該款神奇的理財產品,名為「中信理財之惠益計畫成長系列5號3期」,去年1月成立時已公告,產品不會保本,會將募集的8億元(人民幣.下同)資金,全部認購A股酒鋼宏興的定向增發股(即私人配售股份)。至上月底清盤時,酒鋼宏興的股價已較認購價跌41%,但中信銀行照樣向投資者派發本金,再加6.2%的承諾收益。
到底誰為這款理財產品買單,內地市場流傳多個版本。有消息指,中信銀行可能通過不同理財務產品相互交易來調節收益,「10個煲9個蓋」;亦有分析指,該款理財產品可能與其他私募基金合作,參與認購定向增發,銀行的固定收益獲私募基金優先保證,但就不能分享股價上漲收益。
對於這筆賬面大蝕,投資者反而賺錢的理財產品,中信銀行並無交代是如何「冚數」。事件揭露內銀的理財產品訊息極度不透明,投資者以為無風險,令其規模越滾越大,至今已超過13萬億元,其中隱藏的風險仿如黑洞,外界無從得知。
記者:黃尹華